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陝西潼關深入踐行“兩山論”,全力構建綠色現代發展體系

讓百姓吃上“生態飯”、掙上“旅游錢”

2023年03月23日08:22    來源:中國婦女報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全國兩會精神猶若春風一般,催人奮進,三秦大地干部群眾以飽滿熱情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火熱實踐。

從風陵曉渡看黃河春漲,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正以奔跑者的姿態、奮斗者的心態、追夢人的狀態,全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綠肥黃瘦,百姓端上“生態碗”

“潼關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潼關過去生態環境的形象比照,它真實反映出老百姓對綠色的渴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為切實將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融入實際工作,潼關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將以堅定的信心苦干實干,在新的征程做出新的貢獻。

潼關縣林業局副局長郭建軍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近年來,潼關縣圍繞黃河流域綜合治理高質量發展,實施了一系列退耕還濕、濕地封育以及“黃河濕地生態保護”等專項行動。此外,潼關縣委、縣政府還積極構建了全域水系綠化,綠化河堤達到了8.2公裡﹔建設黃河西岸防護林1120畝,水岸林木綠化率已達92%,真正在坮塬溝壑上繪就了“綠肥黃瘦”生態美景。

走進潼關縣黃河國家濕地公園,登上高台眺望,所見之處水草豐茂,蘆蕩密布間,不時有飛鳥悠然掠過。“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水質好了、水鳥變多了。”潼關縣濕地保護中心主任劉鵬一臉自豪。

追青逐綠,產業發展“林生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大力發展當地適宜的、穩定的特色主導產業,帶領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一直以來是潼關縣領導班子不斷思索的問題。

在潼關縣金橋現代農業園區展廳內,石榴飲品、化妝品等“石榴+”新產品,琳琅滿目,令人嘆為觀止。

“軟籽石榴果實營養豐富,和普通石榴相比,軟籽石榴個頭大、皮薄汁多、籽粒綿軟、甜度高,樹齡長、收益時間久。”園區工作人員王碩介紹,這些年,陝西金橋現代農業園區不僅發展種植了軟籽石榴6000余畝,還自主培育了“岳瀆紅軟籽”石榴苗木。規模化的軟籽石榴種植,不僅拓寬了當地農戶的增收渠道,也讓潼關農業發展多了一個金字招牌。“軟籽石榴產業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增收致富。”王碩說。

“小石榴”做出“大文章”,這是潼關縣因地制宜、取長補短,探索出一條資源枯竭城市加快轉型發展“一縣一業”特色產業之路的縮影。

青山披綠、林下掘金。該縣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聚焦補鏈強鏈延鏈,林業產業全鏈條升級轉型,大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准化、經營產業化,做大做強林業特色產業。以花椒為主的經濟林突破15萬畝,年產值達4.5億元。發展林下經濟中藥材1000畝,林麝養殖3家,林下中草藥種植發展成為富民特色產業。選聘續聘生態護林員54名,兌現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27.84萬元,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

文旅融合,小吃成為“大產業”

隨著喜人的生態變化,潼關縣因地制宜,以文化休閑體驗為主導產品,以“山水關城金”為特色的秦晉豫金三角生態文化旅游新高地,力求讓老百姓吃上“生態飯”,掙上“旅游錢”。以潼關黃金、潼關軟籽石榴、潼關古城、潼關肉夾饃、潼關醬菜“五大品牌”為主攻方向,不斷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加快發展“+文旅”新業態,延伸文旅產業鏈條,讓一個個當地風味成為大產業。

在潼蘇祥肉夾饃生產加工基地,幾十名婦女正在熟練地趕制一批潼關肉夾饃速凍餅訂單。

為加快潼關肉夾饃產業發展,潼關縣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領”,先后制定扶持政策,從培訓、創業、獎勵等方面給予支持,並成立了小吃協會。如今,潼關肉夾饃產業已完全從傳統產業成長為標准化、品牌化、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鄉村支柱產業。正常情況下,全縣每天生產速凍餅260萬個,全年產出超過7億個,年產值達到10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達2萬余人。

“未來,我們將繼續緊盯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綜合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群眾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潼關縣縣委書記於娟俠表示,全面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充分尊重和認識自然規律,注重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攜手共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推動美麗潼關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黨柏峰)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