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英雄豐碑 精神圖騰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勝利渡長江》品讀

李冀潔

2023年03月19日08:0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英雄豐碑 精神圖騰

  《勝利渡長江》

  《支援前線》

  《歡迎解放軍》

  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紀念性工程,人民英雄紀念碑從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至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前后歷時近6年。落成之后,它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心中。

  一

  人民英雄紀念碑造型挺拔宏偉,鑲嵌著8幅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的巨大漢白玉浮雕,生動地反映了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歷史。

  將革命斗爭中最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和英雄事跡表現在浮雕上,是一件非常艱巨的工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充分運用寫實性和敘事性的藝術語言,體現講人民歷史、給人民看的創作目標。浮雕刻畫細致,人物形象鮮明,構圖具有變化,主題明確。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集合了當時中國美術界最優秀的一批藝術人才,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創造了中國現代雕塑史和美術史上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美術工程,在藝術性與思想性上獲得了高度統一,堪稱新中國美術的開篇大作。

  二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北面碑心石下方有一組三聯浮雕,分別為《勝利渡長江》以及《支援前線》《歡迎解放軍》兩面裝飾浮雕,這3塊浮雕是由雕塑家劉開渠創作的,堪稱其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劉開渠1927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1928年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學習雕塑,1933年受蔡元培、林風眠之邀擔任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此后,他歷任杭州藝專校長、中國美術館館長等職。和負責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中其他各歷史時期的雕塑家不同,劉開渠在完成這3塊浮雕的創作工作外,還擔任了紀念碑設計處處長和美術組組長等職務,協調、組織、主持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工程。

  三聯浮雕中居於中間位置的是《勝利渡長江》。這件作品是所有浮雕中最大的一幅,位於紀念碑碑心石正下方,高2米,寬6.4米。這幅浮雕集中表現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乘船勝利抵達長江南岸,向南京城發起沖鋒的場面。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共雙方和談代表團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次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國民黨反動派視長江為不可逾越的天塹,想利用長江為屏障作最后的掙扎。4月20日夜至21日,渡江戰役正式發起,百萬雄師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裡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頃刻瓦解。

  浮雕最左側可見一座古代城門,這是南京緊鄰長江的挹江門。奮勇渡江的解放軍戰士搶先登岸,踏過反動派的旗子奔向這座城門。解放南京勝利在望!司號兵吹響了前進的沖鋒號,指揮員踏上岸的同時一邊高呼“沖啊!”一邊高舉右手向空中射出信號彈,暗示前方部隊已經成功登岸,后方要快速前進。船上的戰士們隨著軍號聲紛紛跳上岸,向反動派發起猛烈沖鋒。最右側的男女船工目光堅定,在槍林彈雨中沉著地掌舵撐船,展現出軍民一心、協力作戰的感人場面。后方的戰船千帆怒張,正在向江邊靠近。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

  《勝利渡長江》採用了波浪式的構圖來組織人物,浮雕左側已經登岸的戰士群體整體起位較高,中部船上的戰士較低,位於畫面左前方的指揮員和號手是整支隊伍的中心,處於人群中的最頂點。他們轉身回首的動勢與最右側兩名搖櫓掌舵的船工和正在前進的戰士形成了呼應關系。所有人物的組織在總體上具有如浪濤洶涌的韻律感,自右向左逐漸由靜到動,極富動感。他們在前方紅旗的指引下形成了一股銳不可當的洪流,以破竹之勢勝利渡過長江天險。劉開渠對這件浮雕的刻畫節奏掌握到位,人物關系組織流暢舒展,形象飽滿,人物昂揚奮進的情緒溢於言表。紅旗雖處於浮雕最左側,卻是畫面的視覺焦點。它是勝利的象征,代表了前進的方向。作為背景的桅杆帆篷以縱橫交錯的形式構成了幾個大的塊面,帆篷和紅旗制造出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直立的桅杆則為緊張動感的浮雕畫面增強了穩定效果,顯示出勝利之勢不可阻擋。此外,劉開渠對帆篷上那一個個被炮彈擊中的破洞表現得十分真實,不僅突出了戰爭的殘酷,也體現出作者對細節刻畫的重視。

  居《勝利渡長江》兩側的《支援前線》和《歡迎解放軍》不僅在體量上明顯偏小,在畫面氛圍上也與前者緊張的沖鋒狀態不同,整體趨於平緩、質朴,從而使3件作品構成了一個敘事整體。《支援前線》表現了渡江前夕,老百姓支援前線的積極熱烈場面:工人拿著擔架,農民運送糧食,婦女運送軍鞋。在解放戰爭中廣大民眾以無比巨大的熱情,通過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空前的支援,可以說渡江戰役的勝利也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歡迎解放軍》表現的是各界群眾舉著紅旗和鮮花,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入城、慰勞解放軍的情景。兒童的嬌憨、老人的慈祥、婦女的朴素在浮雕中得到了充分表現。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幸福,飽滿的情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三

  劉開渠和其他幾位紀念碑浮雕的創作者是我國早期留學海外的藝術家代表。這批掌握了西方純正雕塑語言的藝術家在以具象寫實的手法准確實現人物造型的同時,又秉持民族立場和中國風格,吸收了中國古代雕塑傳統精華,在紀念碑浮雕的創作中開拓出融匯中西的獨特風貌,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體設計達到了高度和諧。雖為浮雕,卻具有極強的立體感,人物呼之欲出,靜止的浮雕畫面透溢著頗具動感的場景和鮮明的人物性格,觸動人心。

  這是一組跨越歷史時空仍然深入人心的巨作。它們的存在遠遠超出了藝術的層面。它們所具有的深刻內涵,體現的民族氣派和時代特色,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是我們珍貴的藝術財富,時刻喚醒著民族自豪感和時代使命感。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