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稿件
分享

跟總書記上兩會系列策劃之四

新時代“新農人”新在哪?

人民網記者 馬昌

2023年03月07日16:0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來自江蘇鎮江一家農機合作社的魏巧代表就當好新時代“新農人”發言。

“我們現在種植了2萬多畝水稻,畝產達1100斤,通過數字化管理,大大提高勞動效率,還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魏巧介紹說。

聽聞魏巧代表“種了2萬多畝水稻”,總書記笑著問:“在南方,這個規模可不小,體現出高效來了吧?機械有了規模就可以施展,現代農業的舉措也可以施展。”

2017年,魏巧和愛人分別辭去中科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回到鄉村,成了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裡手。近年來,農村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像魏巧這樣的“新農人”。與傳統農民相比,他們有何不同,到底新在哪?在農村廣袤的大地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從“理念”到“思維”,讓農業“活”起來

“地瓜面包子,大家吃過嗎?”鏡頭前,趙欣欣頭扎麻花辮,笑臉盈盈,利落地將劑子擀成圓皮,包入餡,捏成形,放進蒸鍋。20分鐘后開鍋,香味扑鼻而來,趙欣欣咬了一大口包子,“吃起來有一股陽光的味道,清香甘甜。”

1988年出生的趙欣欣,是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悅庄鎮中營村人。大學畢業后留在青島打工。2019年,她返鄉創業,用直播帶貨的方式帶動鄉親們的農產品“走出去”。

從家鄉的紅薯、大櫻桃、蒲公英,再到鄉親們縫制的虎頭帽、花棉襖,她都義務代言,助力網銷。3年時間,趙欣欣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家鄉農產品達10余種,銷售額近百萬元。

傳統的農產品渠道是層層中間商從農戶手裡低價收購,然后拉到城市層層倒賣,農民得不到實惠。

直播電商成為了當下“新農人”的標配。他們運用新理念,通過數字化物流平台解決農產品運輸“堵點”和“卡點”,借助新媒體平台拓展渠道,用“互聯網思維”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活力,也讓一代代守護著綠水青山的鄉親們盼來了金山銀山。

從“泥土”到“雲端”,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

“5秒后啟動作業……3、2、1。”倒計時一結束,一架農業無人機徐徐起飛。眼下,“開飛機”種地正成為“新農人”的日常。

重慶潼南的黃銳今年35歲,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了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巨大應用前景,於是,他回到老家重慶,與前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家專業合作社,專門用無人機為農戶提供服務。從那時起,黃銳變成了一名“新農人”。從業至今,黃銳已經在全國各省市組織參與超百萬畝次的農作物病虫害統防統治。

相較於人工,無人機作業不但效率顯著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有效降低了農業種植的成本。

從“泥土”到“雲端”,無人機的應用是以科技賦能農業生產,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在一批又一批“新農人”的帶動下,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改變著廣大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給鄉村面貌帶來新變化,“面朝黃土背朝天”漸成過去,農民過上了好日子。

從“身份”到“職業”,賦予“農民”新內涵

在甘肅張掖民樂縣新天鎮李寨村,“菜書記”李興杰小有名氣。

2016年,李興杰帶領村民建起120座溫室拱棚,並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領當地群眾發展蔬菜產業,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用“教育+產業”模式幫助當地農民打開致富門。

這個生於20世紀60年代、自稱“土裡土氣”的大棚蔬菜種植大戶,今年成為了擁有高級職稱的“職業農民”。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鄉村振興,人才為要。

“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總書記說道。

如今,“農民”不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身份”,也成為主動選擇的一種“職業”。一批批“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為推動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相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會有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跨界來到農村成為“新農人”,他們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經營,為農村內部的創業和就業結構帶來更多的改變,也為破解“未來誰來種地”問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新時代的“新農人”,在斑斕田野上大有作為。

(責編:馬昌、鄧志慧)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