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三個雷鋒”的不同時代內涵

——觀察全民學雷鋒60年的一個角度

胡世宗

2023年03月04日08:54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三個雷鋒”的不同時代內涵

  雷鋒是全黨的楷模,是全軍的楷模,是全國人民的楷模,是幾代人的精神偶像。雷鋒精神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一種美德的坐標,是一面永遠光輝的旗幟。同時,雷鋒精神也是歷史的產物,這樣的道德榜樣隻能產生在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今天,在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時,回看歷久彌新的雷鋒文化現象,我心中想起意味深長的“三個雷鋒”。

  一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在封建社會也曾出現過輝煌時期。但是,自1840年以后,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一次次砸開天朝帝國的大門。從那時起,我們的歷史上就寫滿了屈辱,割地賠款、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直到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這才站了起來。

  在為新中國浴血奮斗過程中,涌現出了方志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一大批為新中國獨立自主、為人民翻身解放而奮斗乃至犧牲的英雄模范,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沃土,他們的事業彪炳史冊。雷鋒是這些英雄浴血奮戰的受益者,而英雄們又是雷鋒崇敬向往的人生榜樣。雷鋒7歲就成為孤兒,但就是這樣一個淒苦出身的人,在新中國當上了公務員、工人、軍人,當選為人民代表……可以說,他就是翻身解放的勞動人民的一個化身,雷鋒的翻身成長史也是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縮影。

  雷鋒自小就對毛主席、對共產黨、對人民英雄充滿著感恩和崇敬。他10歲被政府送去上學,16歲小學畢業,在結業典禮上就發出誓言“做人類英雄”。《雷鋒日記》中更是多次出現方志敏、趙一曼、楊靖宇、劉胡蘭、黃繼光、邱少雲等英雄的名字。雷鋒離開家鄉到鞍鋼當工人前,又一次來到郭亮烈士的陵園瞻仰。1916年,年僅15歲的郭亮在長沙街頭看見了被殺害的革命黨人的頭顱,以詩立志:“湘水湯湯不盡流,多少血淚多少仇?雪恥需傾洞庭水,愛國豈能怕挂頭!”12年后,已經擔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委代理書記、湖北省委書記、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的郭亮被國民黨殺害,時年27歲。國民黨將他的頭顱挂在長沙司門口示眾三天三晚,后又移至他的老家銅官東山寺戲台示眾。“提著腦袋干革命”的郭亮被毛澤東主席稱贊為“有名的工人運動的組織者”。英雄的精神深深銘刻在雷鋒的心上。雷鋒入伍第一天的日記就貼上了黃繼光的畫像。

  種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栽什麼苗兒開什麼花。在雷鋒之前,新中國沒有雷鋒的名字,但是今天,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去回溯,從雷鋒式英雄的角度去尋找,郭亮、黃繼光、邱少雲這些烈士,他們不就是雷鋒心中的“雷鋒”嗎?雷鋒是怎麼“長”出來的?是英雄沃土哺養了他,從而綻放出這朵英雄之花。回顧這一點,就能夠看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紅色基因的傳承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我要說的“第一個雷鋒”。

  二

  新中國成立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在西柏坡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強調,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那麼新世界、新中國是什麼樣子呢?偉人心中的新中國藍圖是什麼呢?新中國的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道德品質、什麼樣的精神風貌呢?這些問題都必須回答。黨和人民行動起來了,在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和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逐漸實現了大規模生產資料的變革,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還在農村成立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等成千上萬的農民組織。可以說,我們順利地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但是,新中國的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並一度面臨嚴重困難。

  雷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他是一種什麼形象呢?他對黨、對新中國充滿熱愛和忠誠,對人民具有深厚感情和大愛情懷,他身上充滿了建設新中國的干勁,體現了共產主義的道德風范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從平凡的小事中盡德盡善走向偉大。這是一個生動的、進取的、無私的、奮斗的、陽光的新中國青年人形象。生前,他是原沈陽軍區“模范共青團員”,撫順人民推選他為人大代表﹔身后,撫順十萬人民為他送別,遼寧大地涌現出學雷鋒的熱潮。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雷鋒這樣一個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激勵了無數人為了理想、為了社會主義事業,沿著雷鋒的心路堅定地前行。這就是我說的“第二個雷鋒”。

  三

  60年,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從毛澤東主席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到習近平總書記宣布“雷鋒精神是永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的生動彰顯,這是中國老百姓對美好人性的執著追求。雷鋒,從一個人的名字、一個人的事跡轉化為一種精神,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一批雷鋒展館、雷鋒學院,成為“當代雷鋒”“時代楷模”,成為生活中的“最美”,成為超過2億規模的志願者,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今天,雷鋒已經成為好人的標志、道德的模范,並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千千萬萬個雷鋒的傳人在成長,千千萬萬個雷鋒在我們身邊播撒著愛的溫暖。這就是我說的“第三個雷鋒”。

  縱觀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從雷鋒心目中的“雷鋒”到沃土上成長的雷鋒本人,再到“學雷鋒”活動影響下千千萬萬“活雷鋒”的不斷涌現,雷鋒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是共產主義精神的美好示范。

  雷鋒文化是什麼?是仁愛的自信,是美好的記憶,是向善的習慣,是做好人的價值觀。

  堅持發揚雷鋒精神,堅持發展雷鋒文化,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更美好。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