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九三學社
分享

九三學社中央:關於加快推進草畜業發展的提案

2023年03月02日17: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我國實施糧食安全戰略,口糧自給率已達98%以上。截至2019年,二十年內人均口糧消費量下降約48%。此消彼長的是對草畜產品需求旺盛,十年內牛羊肉年均消費量增長30.6%,人均奶類年消費量增加42.7%。目前,牛肉和乳品自給率隻有75%和62.8%,比照人均牛羊肉消費世界平均水平和我國膳食指南對奶類攝入量的建議,未來對草畜產品的需求還將增加一倍以上。目前,影響草食畜牧業發展和供給能力水平提升的關鍵問題仍未解決。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畜牧業發展結構不合理。歐美澳等農業發達國家肉奶供給主要以草食動物為主,草食畜牧業產值佔畜牧業總產值50%以上,部分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達80%以上。我國長期豬禽產業一枝獨秀,佔畜牧業比重80%以上。草畜業生產供給能力嚴重不足,2021年牛肉供給缺口超過300萬噸,預計到2026年奶制品進口量折合生鮮乳將達到3099萬噸。

二是草食畜牧業生產方式有待轉變。“以草產肉”是發達國家草食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方式,包括美國、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大豆出口國,草對畜產品的貢獻率高達60%—90%。我國則長期是“以糧養畜”為主,目前玉米和大豆種植面積已達7.8億畝,佔比超過耕地總面積43%,自產玉米和大豆絕大部分用於滿足飼料糧需求,仍供不應求。人畜爭糧的發展方式加劇我國糧食結構性缺口,2020年大豆進口量超過1億噸,“用國外的糧,養中國的牛羊”,極大增加肉奶供給對外依存風險。

三是飼草產業發展緩慢。發達國家農業基本上構建了合理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飼草業約佔種植業三分之一。我國苜蓿、燕麥和黑麥草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僅約為1650萬畝,年缺口達5000萬噸。草種業嚴重滯后於其他種業,牧草品種60%以上依賴進口,以紫花苜蓿為例,全世界育成品種有1000余個,僅美國就有220多個審定品種得到使用,我國育成品種僅有90余個,大規模推廣的隻有20余個,苜蓿用種量80%以上依賴進口。此外,由於飼草產業發展整體起步較晚,政策保障、科技研發、技術裝備、生產經營等體系都不完善。

二、有關建議

一是推進畜牧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強畜禽產品統籌調控,加快推進栽培草地畜牧業發展,探索開發林下草地畜牧業,著力提升草畜產品供給能力。加強對天然草原生產農畜產品進行指導,支持和規范管理草原畜牧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部署草原生產力恢復提升行動,確保天然草原的科學利用。盡快制定草畜產品質量標准,推行優質優價,通過市場引導,推動草食畜牧業發展壯大。

二是促進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在草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合理釋放草資源潛力,實現變草為肉、人畜分糧,減輕大豆進口壓力。在草原牧區,糾正大區域長期禁牧的一刀切做法,實施合理放牧為主、舍飼為輔的草畜一體化工程,提高草食畜牧業發展能力和質量。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轉變重糧輕草觀念,將苜蓿等優質飼草納入農田作物范疇。結合《“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內容,在國土空間規劃中,明確並強化飼草種植布局﹔在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過程中,按合理比例折算納入考核范疇﹔合理保障農民飼草種植收益,享受與種植三大糧食作物同樣的收益保障機制。

三是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明確將草種納入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重點加大對飼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和種業基地建設的支持力度,扶持優質種業企業發展。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建立規范生產經營體系,提升飼草產業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水平。

(責編:王子鋒、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環境·資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