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17: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城市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區域。隻有實現城市的“雙碳”目標,才能實現全國的“雙碳”目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絕大部分都遠離城市,必須加快建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產基地與城市間的電網通道,同時建設好城市配電網。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電力系統建設需求迫切。按照國際一般發展規律,人均GDP在達到中高水平(如三萬美元)以前,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將持續增長。要實現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綜合考慮新能源發電效率,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需從24億千瓦增加至60億千瓦以上。全國輸電線路總裡程超過200萬公裡,若電力消費尤其是綠電消費將在現有規模基礎上呈現數倍增長,構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還需再造2—3個現有電力系統。
二是綠電基地與用電城市距離遙遠,電力通道規劃建設任務艱巨。一方面,80%以上能源消費在城市,集中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大型城市群,大城市自身生產綠能僅佔其能耗總量5%—10%,而主要大型綠電基地普遍位於西北、西南或者東北地區,遠離東部城市。通道建設跨度大、路程長,特別是跨區域骨干電力通道,如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全長2100公裡,途經六省區。受國土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沿途社會因素等影響,建設周期往往需5—10年。
三是城市配電網建設耗時長、難度大。電力傳輸和消納需求將導致城市配電網以及新型儲能設施建設在現有基礎上成倍增長。現有多數城市邊界劃定后,市區開發強度高、預留空間小,且涉及征地、拆遷、環評、穩評、文物保護等一些復雜問題,往往耗時較長。
為此,建議:
一是提前規劃建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基地連接主要城市的電力通道。根據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要求,結合“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部署,盡早謀劃新型電力系統通道建設。同時,與國家戰略相結合,不斷優化推進跨省跨區發用電計劃。
二是統籌規劃建設城市群與周邊地區的新型電力系統。優先謀劃以城市群為核心保障對象的骨干電力網架規劃,明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電源基地與城市群間的干線通道布局,統籌城市群與周邊地區間通道網絡的拓展與聯通,加強特殊條件下的電網互濟支撐。同時,兼顧處理好城市內外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銜接與融合。
三是大力推動城市配電網的升級改造和新建工作。持續開展城市配電網改造與建設,提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發電項目規模化並網的適應性,推動配電自動化、智能化以及配電通訊網絡在主要城市的高比例覆蓋。加強城市配電網柔性開發接入能力建設,增強系統靈活控制能力、抗干擾能力以及配電信息化水平,重點提升城市智能配網電力調度運行效能。
四是系統開展城市儲能與調峰設施的規劃建設工作。發展終端儲能設施,發掘用戶側調節資源潛力,開展電化學儲能技術應用。在北方城市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儲冷儲熱等多能耦合技術應用。重視氫能,作為城市電網和城市熱網調峰、應急的能源品種,實現5%以上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五是加強智能電網建設,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城市電網自主調節能力,提升電力系統運行效能,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供給保障與調度運行的精准度、靈活性與可靠性。重點是跨省跨區骨干網架系統、運行調度系統及配套機制的優化升級,堅持系統安全與綠電優先並舉,構建具有全景觀測、科學預報、精准控制、主配協同的新型電力系統運行保障管理模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