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16: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快速老齡化,我國失能失智人口爆發式增長,老年人照護難題日益凸顯,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痛點難點之一。長期護理險作為解決這個痛點難點的關鍵舉措之一,自2016年在全國15個城市試點,2020年進一步擴展到49個城市,其籌資、給付、經辦、監管等方面正在不斷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目前,長期護理險籌資主要通過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劃轉。據統計,全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當期收不抵支的統籌地區有225個,其中22個地區的累計結余基金出現赤字。此外,目前企業已承擔較重的社會保險繳費壓力,長期護理保險如要加大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險繳費比例,不僅會增加企業的負擔,還與減稅降費政策相違背。
二是失能老人評估標准不一且重能力輕需求。目前,針對老年人的能力評估,存在多部門重復評估、標准不一、結果不一、數據互不相通等突出問題。雖然2021年國家醫保局出台《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准(試行)》從國家層面統一了失能評估標准,但該標准也隻涵蓋能力評估,缺少對實際需求的評估,導致服務供給的精准度較低,造成服務供給內容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三是長期護理服務監管和評價較為混亂。醫療服務由衛生部門管理,養老服務由民政部門管理,長護險報銷部分由醫保部門管理,不同部門對長期護理服務的監管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服務之間缺乏有效銜接,監管機制較為混亂。大部分試點省由長期護理險經辦機構監管,採用服務滿意度等簡單、機械化評價方式,無法有效監管、協調長期護理各服務提供主體為失能老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整合服務。
為此,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獨立的護理保險籌資機制,促進長期護理可持續發展。拓寬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渠道,明確個人繳費責任,制定適合不同人群的繳費方案,合理劃分各方的負擔水平。調整社會保險費率結構,將現有險種的費率適當降低,為長期護理保險讓出費率空間,確保長期護理保險穩定籌資。在以社會保險為主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商業護理保險,作為社會護理保險的補充,形成多層次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分擔社會保險負擔。
二是完善長期護理評估制度,明確服務需求,減少服務錯位。在准確評估和識別失能老人需求的基礎上,對失能老人所需的服務及其程度作出客觀評估,為找到長期照護服務供給與失能老人需求之間的最佳匹配提供科學方案。建立專門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完善長期護理評估制度與評估體系﹔建立科學的動態評估制度,根據失能等級或病例組合系統細化服務對象類別,匹配合適的長期護理服務內容,促進服務供給與失能人員護理需求相匹配﹔加強第三方評估機構資質控制和監管力度,避免第三方評估機構與被評估人和長期護理服務機構間的尋租關系,推動失能等級評估市場健康發展。
三是建立多元的信息化監測和評價系統,推動長期護理服務協同、高效、優質供給。建立覆蓋服務管理者(政府)、服務提供者、第三方評估、服務需求者的信息化平台,高效對接服務需方、供方、評估方、監管方,審查服務績效,以確保多元服務的協同供給、精准需求評估、需求預測、供給評估,減少供需錯位,促進長期護理服務供給的可持續性、高質量發展﹔落地長期護理的標准化、數字化建設,建立長期護理評估數據庫,搭建起更為完善的醫養護一體化健康服務平台,實現護理需求評估、保險結算、服務評價等一站式服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