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20: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韌性城市”,指出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近年來,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越來越頻發的大雨、內澇、傳染病等事件,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交通難、就醫難、就業難、教育難、垃圾分類回收難等大城市病越來越凸顯。城市的發展需要有全局性、持久性、適應性。為了更快、更好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議構建以韌性社區為城市基本單元的組織體系,通過單元的組合與生長鉤織出韌性城市藍圖。具體建議如下:
一、建筑韌性:加快韌性建筑體系建設
一是充分發掘地下空間的價值,注重平戰/平災轉換的改造利用。大城市核心區往往體現出居住人口密集、建筑密度高、應急防災場地有限,可將有條件的既有地下建筑做戰時人防改造,同時兼顧對極端自然災害如暴雨、暴雪、泥石流等的應急避難改造。可充分關注城市公園、綠地、停車場等開闊區域的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如人防空間、地下綜合管廊等,打造城市人防綜合體。二是加強城市建筑碳足跡台賬的統計整理。據統計截至2018年,全國既有建筑總面積674億平方米。根據2021年6月出具的統計數據,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量約佔全社會總量的38%,2018年全國建筑領域廣義碳排放量約為38億噸,總量相當大,因此對於城市建筑的碳排放及碳足跡的追蹤統計十分重要。建議開展建筑體檢行動,對既有建筑的維護結構、運行系統等進行全面、科學的碳指標統計,結合數字化平台監測手段,編制數字化建筑碳台賬。三是推進建筑數字化平台使用管理的普及度。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的制度化、規范化已見成效。應加強對管理使用者的技術培訓,建立從管理終端到控制中樞的建筑數字矩陣管理梯隊,有效聯通建筑數字網絡,為城市數字地圖提供基礎數據。
二、環境韌性:推進一刻鐘生活圈體系建設
一是規劃一刻鐘步行醫療服務預留點的網格化布局。醫療服務預留點位置、周邊環境應保証安全性、規范化、人性化。二是完善便民生活服務網點類型,構建系統性全面性的一刻鐘步行生活圈。成年人步行一刻鐘,大約能行走一公裡。建議繪制一公裡網格圖容納各類便民生活服務網點。有條件的社區通過新建或改造鄰裡中心,實現便民服務一體化。三是關注社區健康、社區醫聯體、社區養老、社區學堂。圍繞“防—治—養—學”四方面進行數字載體和物理設施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公立醫院合作合營建立醫聯體。建立社區全齡學堂,實現學習型鄰裡社區。四是構建數字孿生生活圈。圍繞社區生活鏈需求,基於第三方數字社區平台,打造數字孿生生活圈,實現萬物互聯。
三、社會韌性:構建多層次社區治理體系
一是提高社區治理的社會化水平。在政府導治的前提下,鼓勵居民自治。通過黨建工作站+社區議事廳的模式,吸納居委會、業委會、社會組織、居民代表、志願者參與社區治理。構建“居委+業委+物業+樓組+居民”的社區治理委員會。在緊急突發事件時,可考慮成立臨時第二黨支部,由業委會和居民代表中具有專業知識的共產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組成,對第一黨支部進行一對一監督、協助。二是提高社區治理的智慧化水平。加快推動數字下社區,通過第三方數字孿生平台,努力將社區居民、人口、單位等信息系統化,實現“數字管家”服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