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8日20: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建立健全完善的失能失智老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方面不斷提質增效,如浙江杭州、嘉興等地積極探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效緩解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經濟負擔,提高了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是長期照護理念有待明晰和普及。長期照護服務的概念往往被混同在養老服務中,或是偏重於醫療護理專業的討論范疇,導致原本緊張有限的醫療床位和護理資源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同時,相關發展政策缺乏針對性,直接制約了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的發展。
二是失能失智評估有待進一步細化。由於參評主體比較復雜,加上人員分散,市場信息不對稱,出現了逆選擇以及道德風險等問題。
三是長期照護服務資源有效供給不足。機構和床位資源的結構性不足。多數養老機構服務內容仍然偏重於日常生活照料,有的未配置醫療衛生服務,無法接收有醫護服務需求的失能失智老人。人才資源整體仍然短缺,且服務人員文化和專業水平偏低,隊伍也不穩定。
四是相關協同制度體系亟待健全。由於長期照護領域分屬民政、衛健、人社、殘聯、老工委等多個部門,管理口徑和標准不盡相同,產生了諸如資源零散難以統籌、服務成本高、供需未能有效銜接等問題。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促制度多元融合。加快統籌家庭病床、居家養老等家庭醫養制度融合、資源歸並,將家庭病床、簽約醫生、居家養老等項目納入長期護理保險支付范疇。探索出台居家養老服務規范性操作文件,酌情將開展“家庭醫養”試點寫入,強化長期護理保險對其支撐,明確首輪試點范圍。探索制定長期護理體系規范化構建標准,針對長期護理保險覆蓋下的各項老年群體醫養保障服務,科學設置規范化操作規程和標准,目標對象可適度擴展至廣義失能失智群體。
二是構建完善長期照護需求評估體系。引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為基礎的評估標准,構建科學、合理、有效的長期照護需求評估體系。組建由醫生、護士、社工、理療師等多專業的評估團隊,對老年人的失能失智等級進行綜合評判。結合老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參與狀況、家庭經濟情況和照護資源等因素,確定長期照護需求等級和照護服務計劃。同時,做好相關數據的跟蹤累積和統計分析,作為分類分級服務的依據和科學確定長期照護計劃的基礎。
三是加強合作實現服務全方位延伸。通過建設升級、外向聯建等方式,引導養老服務機構從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探索制定“家庭醫養床位”配置標准,增配硬件設施。明確民辦醫養機構准入准出與服務績效考核制度。探索多方籌資、長期護理險+商業險配合支付等協同支付形式,允許家庭病床經費適度向機構流動。推動條件成熟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社區照料中心合作聯建。借勢縣域“醫共體”等平台打造,通過與社區衛生中心家庭簽約醫生進行有效整合降低總體養老成本。深化與大專院校訂單式聯建共培,穩定基礎醫學、護理、康復類優質專業人才培養輸送。借“多點執業”制度契機,引導醫療人才定點支持醫養服務。參照日本長期護理體系建設,在探索出台護理標准基礎上,圍繞行業制定嚴格標准。
四是加強智能應用提升長期照護服務品質。建立老年健康評估信息檔案,針對重中度失能失智、獨居等老年人建立重點醫養服務預警。建立集信息錄入查詢、實時監控應答、服務分置轉介等功能於一體的統一信息平台。利用網絡信息化傳訊技術,將家庭醫養床位點與簽訂服務協議的養老機構或社區居家養老中心有效連接,借國家“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契機,探索試點地區向“家庭醫養床位”模式升級。為老年群體增配智能遙感監控攝像頭、智能傳訊等設備設施,完善平台接入和終端延伸,實現醫養服務需求“一鍵傳呼”。按需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增配應答中轉設備,夯實基層醫養信息處置能力。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