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20: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保護與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使其為鄉村發展聚力賦能,體現當代價值,具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拓寬鄉村振興發展路徑的重要作用。目前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非遺活化利用不足,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不夠。非遺傳承人與文旅產業主體對相互合作重視不夠,均缺乏主動合作意識與願望,零星合作也僅將非遺作為表演節目而非地標式文化資源,未能以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大多數非遺產業化程度不高,品牌建設不足,缺乏市場化運作,缺乏營銷抓手,不被大眾所熟知。部分非遺文創產品銷售渠道窄,銷售方式單一,僅停留在線下小范圍宣傳,未通過線上平台延伸業務。
二是非遺與鄉村文化建設聯系不緊密,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不夠。非遺體現當代價值需要與當下生活相結合,需要扎根群眾,才能擁有較多的關注者和愛好者。鄉村非遺多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存在,鮮有現代化的推廣形式,大眾較難充分認識了解。有很多人認為非遺看不懂、聽不懂、學不會,導致非遺“曲高和寡”,其特有的文化內聚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是非遺傳承人交流傳播有限,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不夠。非遺事業發展和產業振興,需要一定數量基礎的傳承人,並帶動鄉村更多人群從事相關生產性活動。但目前各級非遺傳承人稱號隻能以個人名義申報,需要多人配合、協作完成的非遺項目也隻能由群體中的少數幾人作為代表性傳承人,這種忽視群體貢獻的認定方式,會引起某些依托集體(群體)傳承的項目中部分人的不滿,不再從事非遺相關工作。非遺的傳統傳承方式往往是從少年學徒開始,日久習得,需要較長時間成本,僅依托培訓班培養傳承人容易陷入“形似神不似”困境。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傳播,深耕產業。積極探索“非遺+”模式,利用農產品、農副產品的產品包裝和文化營銷,發掘文旅項目周邊和紀念品價值,以此融入相關產業,推動非遺與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及體育領域的融合發展,發揮相互促進作用,增強非遺發展活力。把握新消費特點,打造融媒體平台,提高非遺文創產品的傳播質量,使更多人參與非遺、親近非遺。結合周邊優勢文化及環境資源,進行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規劃和布局,構建非遺主題文化旅游路徑,吸引游人溯源非遺所在村落,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二是挖掘非遺蘊含的文化精神。鼓勵結合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非遺進行再創作,運用地方戲曲、小品、說唱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樣式,以鄉村生活、鄉村生產、鄉村習俗為切入點擴大宣傳,舉辦相應文化賽事、學術交流及展演活動,發揮非遺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建立“鄉村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除已經入選各級名錄的文化遺產,還要及時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珍貴資料。在相關部門網站中增設“非遺拾珍”版塊,定期發布來自民間的優秀成果,充分發揮信息平台優勢,提升民眾的文化自覺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三是完善傳承人制度,加強人才培養。對現有傳承人制度進行補充完善,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傳承人的分類管理機制,創建更具有實用性、多樣化的傳承人培訓與培養機制、評價與獎懲制度﹔相關部門定時組織針對傳承人關於政策、法規、文件的學習與培訓,使傳承人隨時掌握文化戰略方向與保護措施﹔為傳承人提供文化、經濟、技術、傳播等多領域的智力支持,注重傳承理論與指導實踐兼顧,進行傳承人的“全能培養”。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