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20: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推動民族優秀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實現靜態保護與動態傳承結合,是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雙贏的較好選擇。挖掘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符合新發展理念,符合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產業方向。但從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來看,仍然相對滯后,與群眾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
一是產業化程度普遍偏低。對民族優秀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市場接納度偏低﹔許多民族地區本土文化產業主體普遍存在小、散、弱等問題,很多文化項目的開發利用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提升打造效果不理想﹔文旅融合不足,多數地區在文藝、影視、動漫、特產、民宿等方面發展不足、提檔升級慢,間接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效果﹔許多民族特色產品仍停留在各家各戶小規模生產上,沒有標准的工序和流程,更談不上上下游產業鏈和規模化經營。
二是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民族特色文化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低端供給過剩、中高端供給不足,缺乏品牌意識、精品戰略,符合時代特點的文創產品少、針對不同人群分層不夠,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
三是產業人才缺乏。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文化產品的整合和研發,還需要專業化團隊經營管理,這需要既了解民族文化內涵、又掌握現代企業經營的人才隊伍﹔民族文化缺少專業人才的培養渠道,目前年輕一代願意從事民族文化事業的又極少,不僅研究、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產品創意、產業經營管理發展方面的人才更是相當欠缺。
四是借助新技術輔助傳承和推廣不夠。民族地區數字化建設不足,民族文化傳承數字化水平偏低,技術運用單一,主要數字技術是電子照片和視頻,技術輔助傳承和推廣不夠。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升產業化發展效果。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組織領導。把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將民族特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具體項目、時間節點安排等納入地方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統籌安排,既加大保護投入力度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出台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政策,引導民族地區依托豐富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對民族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細致的普查梳理,鼓勵民族地區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特色文旅融合精品﹔加快培育和繁榮文化市場,從財稅、服務平台、發展環境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營造有利於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二是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借鑒一些熱播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帶動地方旅游業發展的經驗,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帶動形成民族傳統工藝、文創產品、民族特色餐飲、表演藝術等共同發展的特色品牌﹔建立保護名錄,對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分布、傳承狀況、產業結構和市場發展等情況進行科學評估,探索差異化保護利用模式,確定一批重點區域和重點項目,將歷史風貌保護、文化創新與提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結合起來實施扶持行動。
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加強對手工技能、設計創意、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人才的專項培訓,有效擴大傳承人群體,培養大量熟悉文化傳承、經營管理業務並掌握市場規則的人才隊伍﹔加強高等教育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鼓勵職業院校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產業相關培訓,培養實用型人才。
四是借助數字技術輔助傳承,打造融媒體推廣平台。利用3D掃描和打印技術輔助復原瀕危文化遺產,利用動作捕捉技術記錄制作工藝或藝術形式並將其視覺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使受眾身臨其境地了解特色文化內容﹔打造融媒體,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平台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宣傳工作。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