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20: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實體書店已經由單純賣場發展成為提供包括閱讀服務在內的各類文化服務產品的文化綜合體,發揮著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實體書店的發展遭遇諸多困難。
一是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被擠壓。《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為970.8億元。受疫情影響,這一數字相較2019年有所下滑,但網上渠道仍然保持正向增長,佔總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的79%,可見線上購書是消費者的首選方式。電商以不惜虧本的低折扣、返券送券等活動,使讀者紛紛轉向網絡購書。出版社普遍重視線上業務,將更多力量投入到網店渠道建設上,不再將實體書店作為主要銷售渠道,一些中小出版機構甚至出現不願給實體書店供貨的情況。
二是實體書店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大。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顯示,2022上半年,9.56%的書店沒有收入,32.09%的實體書店收入在10萬元以下。此外,現金流問題突出。34.71%的書店表示,現金流已受影響,難以為繼﹔54.53%的書店表示已受影響,尚可維持﹔3.82%的書店表示即將產生影響。實體書店的人員工資、店面租金、物業費用、貨款給付等各項支出並未減少,但由於長時間沒有營業收入,導致資金短缺,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大,給書店經營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
三是實體書店線上運營能力較低。實地書店嘗試通過線上渠道,進行業務拓展和經營轉型。《全國實體書店經營情況調研報告》顯示,62.17%的實體書店在通過社群賣書、35.92%在通過網店賣書、17.3%在做線上讀書會、17%在通過直播賣書。實體書店具有內容基因和復購屬性,私域流量運營是促進書店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實體書店私域流量建設情況卻並不樂觀。調查報告顯示,實體書店45.47%無私域流量、44.97%私域流量在1萬人以下,僅有不到10%的企業擁有1—50萬以上的私域流量。
為助力實體書店創新融合、做優做強,推動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和文化強國建設,建議:
一是規范圖書出版銷售價格。圖書零售線上線下價格差異問題由來已久,而實體書店普遍嘗試網上銷售讓這個問題愈發突出。建議參照世界通行做法,堅持“文化例外”原則,推進文化立法,限定新書出版一年之內不得隨意打折﹔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對惡意競爭、破壞市場秩序的出版發行單位予以懲戒﹔引導網上書店圖書售價向實體書店圖書售價靠攏,逐步實現網上網下同價銷售,保護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
二是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力度,緩解實體書店現金流壓力。建議相關部門主動協調金融機構,爭取金融信貸機構能夠為實體書店提供低息、免息、貼息等優惠政策,並提供方便、快捷、簡化的申請程序,以助實體書店渡過難關。
三是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線上業務。支持和指導行業協會開展面向實體書店的線上運營培訓,幫助實體書店盡快提升線上運營能力水平。一些大型電商都已經建設了“分享+分利”模式的網絡聯盟平台,聯盟成員分享電商商品,可獲得比例不等的銷售分成。但目前主要向個人用戶開放,需要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使大型電商向所有實體書店開放網絡聯盟平台並提供較優的返利政策。
四是引導實體書店業務模式的優化和轉型升級。實體書店應發揮更多文化公共服務功能,發展為社區周邊或是商圈必備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成為促進文化市場繁榮、鞏固先進文化傳播陣地的重要載體﹔建議出台更多促進實體書店功能多元化轉型升級的扶持政策﹔在行業評價體系中,增加參與惠民活動、貢獻社區文化建設、推廣全民閱讀、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評價指標。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