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19:5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院前醫療急救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療急救、重大活動保障、突發公共事件緊急救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相關事件,也暴露出我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現狀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求還存在差距。通過調研發現,當前院前醫療急救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法律體系有待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院前醫療急救管理辦法》法律層級低且9年未修訂,國家衛健委等九部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不具備法律效力。
二是急救資源配置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擁有的每萬人救護車、急救設備、救護人員等急救資源明顯不足。以救護車為例,發達國家救護車配置基本達到1—2萬人/輛,而我國大部分城市還未達到5萬人/輛。從全國情況看,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急救資源配置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
三是隊伍建設水平不高。在“指揮型”急救體系下,普遍存在未經嚴格培訓的非醫學背景人員代替醫師的情況,降低了急救成功率。另外,急救調度員相較衛健系統在編人員薪酬待遇偏低、職業發展受限,急救隊伍穩定性差、專業化程度不高。
四是急救效能有待提升。危急重症患者急救成功率較低,以心搏驟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為例,我國僅為1—3%,與發達國家的15%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急救反應時間偏長,大部分地區急救反應時間在15分鐘以上,偏遠地區普遍在30分鐘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救治率。
為此,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立法進程。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推進《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立法進程,對院前醫療急救網絡設置、服務最低標准、急救人員准入條件及配備標准、經費保障、宣傳培訓、公眾施救行為保護等作出規定,構建“現場—院前—院內”急救全鏈條的法制保障﹔對應急公共交通等體系外保障要素作出清晰界定,強化對佔用公共應急車道、違規撥打“120”急救電話等違法行為的懲罰措施。
二是優化急救資源配置。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公共預算內衛生健康支出向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傾斜,加大中、西部鄉村急救網絡建設,加快推進急救體系向鄉村延伸,實現鄉(鎮)急救中心(站)全覆蓋。加快布局縣、鄉(鎮)、村三級“獨立型”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統籌城鄉急救資源配置,探索急救站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行,縮小城鄉差距和急救服務半徑﹔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在總結智能化呼救定位系統建設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強化通信、公安等部門間協同聯動,加快推進大數據、智能化呼救定位系統普及應用,讓定位功能成為“120”的標配,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智能化水平。
三是加強專業急救隊伍建設。制定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准入標准,提高專業門檻,禁止非醫學專業人員進入急救體系﹔改革專業培養模式,探索ICU專業人才定向培養,推進急救系統專業醫學人員全覆蓋﹔暢通急救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將急救人員納入技術型事業編制序列,開辟更多專業提升、職稱晉升、定向轉型的綠色通道﹔改革薪酬制度,在待遇上推行“特崗特酬”,建立急救人員同工同酬機制。
四是提升公共急救保障水平。推動建立政府主導、多行業參與優化急救設備配置的機制,統籌城鄉差異、人口分布、人員密集場所布局等綜合因素,加大公共場所AED投放力度﹔探索建立將AED投放布點和日常管理納入“獨立型”急救中心運行體系,統籌街道、社區及縣、鄉(鎮)、村衛生服務中心各級各類資源,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設立“中國急救日”,從國家文化、民族意識層面重視急救體系建設,提升全民應急響應能力﹔建立急救科普平台,構建多元化培訓宣傳教育格局,開展急救知識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增強全民急救意識,讓全社會關心急救、支持急救事業發展。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