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18:3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長江水域生態系統健康,支撐長江大保護和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行“十年禁漁”。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大決策,開啟了全球大河流域生態保護先例,已取得顯著成效。監測顯示,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已達92種,歷史有分布但近年未採集的魚類種數高達130余種,接近長江魚類總數的1/3,凸顯出“十年禁漁”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實施好“十年禁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久久為功抓好禁捕退捕,還要通過生境修復等方式,實現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整體的恢復。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十年禁漁”面臨新的階段性問題。退捕漁民就業安置有待鞏固,基層執法力量不足,非法捕撈案件和隱患較多。禁漁的同時給部分外來入侵物種泛濫創造了條件。禁捕實施后,魚類數量及種群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水體小型、快速成熟的底層魚類對底泥攪動和草食性魚類啃食等因素綜合作用破壞沉水植物,一些湖泊的水生植被面積處於消亡邊界,也影響水質改善。
二是長江水生生物仍面臨巨大的多重壓力因子脅迫。長江干流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等大型水電站已經投產運行,上游水庫群格局已經形成。長江干流的航運近十年發展迅速,干線港口貨物吞吐量在2020年突破30億噸,2021年達到35.3億噸,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了同比增長0.8%。長江流域同時擁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眾多,城鎮化發展迅速。這些壓力因子與工農業發展及其他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給長江水生生物的全面恢復帶來了不確定性。
三是長江丟失和破碎化的生境狀況尚未改善。長江上游三千多公裡的河段,由過去自然流淌的流水生境變為以水庫為主的靜水生境,給依賴流水生境的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生存帶來挑戰。長江中下游僅有鄱陽湖、洞庭湖和石臼湖與長江干流保持自然水文連通,江湖洄游性魚類繁殖空間減少。長江干流岸帶開發嚴重,部分江段的自然岸線僅剩下10%左右,破壞了淺灘漫灘等魚類棲息地。干支流建壩、江湖間建閘,阻斷了魚類洄游通道,破壞了自然水文條件。長江中下游江段來沙減少和清水下泄,造成濕地植被面積萎縮,產卵場等棲息地大量喪失。長江干流航運密集,擠佔了水生生物生存空間。
為此,建議:
一是持續深化“十年禁漁”。完善和實施好《長江保護法》,為“十年禁漁”提供法律保障。切實提升基層執法能力,深化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非法漁獲物打擊整治。著力挖掘就業崗位,做好漁民就業跟蹤幫扶。開展長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評價,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分類制定禁捕水域的生態調控措施,強化增殖放流規范管理,加大外來水生物種管控力度。
二是建立長江流域“三水”統籌的水環境質量標准和監測網絡。圍繞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立長江流域“三水”統籌的水環境質量標准,從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及流域生境等幾個維度進行評價,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健康情況進行全面體檢。在現有水生生物觀測點的基礎上,對生境和水生生物同時進行實時、動態和全面的監測管理,形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立健全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機制,強化長江干流水生生物生境修復。
三是建立長江干流生境修復機制。借鑒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跨行政區管理流域和生境修復的經驗,組建國家長江干流生境修復管理機構,負責對長江干流生境修復的總體規劃、建設實施和工作協調。依托國家、地方、企業、非政府組織和其他渠道的資金與項目,鼓勵沿江各省市開展生境修復工程與試點,重點開展干流岸帶、沙洲、次級河道、通江水道等區域的生境修復,著力提升棲息地“三場一通道”的質和量。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