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7日18: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隨著我國長江上游梯級水電的開發,逐漸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且水文地質條件獨特的梯級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提升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對推進長江大保護、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長江保護法》中對保障消落區良好生態功能相關要求的落實,一些省市出台了專門文件加強消落區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關工作仍有不足:
一是環境監測存在差距。梯級水庫消落區形成初期,水文、土壤等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消落區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的變化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長期、系統的生態環境監測和變化分析十分必要。然而當前除了在三峽水庫消落區局部范圍開展了長期監測以外,大部分梯級水庫消落區缺乏系統監測,相應的監測手段和規范也不完善。
二是統籌管理仍有欠缺。消落區生態環境主要受所在水庫水位變化影響,梯級水庫建設運行后,水庫的水位會同時受上下游梯級水庫調蓄的聯合影響。因此針對梯級水庫消落區的管理,需要上下游各水庫管理部門統籌進行。梯級水庫消落區涉及長江上游雲、川、渝等多個省市,當前尚缺乏相關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
三是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完善。目前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不健全,執法和懲處缺乏依據,導致盡管消落區禁止種植,但部分消落區仍存在大量的農業生產活動,進一步降低了土壤穩定性並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負荷。消落區涉河建設項目也存在審批不規范等現象。
四是人工干預技術尚不成熟。水庫消落區作為一種人為影響下的自然生態系統,可以採用人工干預為輔,自然恢復為主的近自然方法進行修復和保護。但當前人工干預的標准方法研究較少,開展干預耗時長、可參考范例少,尚未大范圍實施。
為此,建議:
一是健全消落區生態環境長期監測體系。組織編制“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和技術規范”,研究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綜合運用遙感技術監測、野外驗証、生態樣地樣方監測等,對消落區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狀況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評價、預警預測,實現地質、水環境、動植物、土壤、污染源等全要素、全覆蓋監測。研究完善消落區生態質量監測樣地和監測技術標准化體系,統一規定監測指標、方式方法、樣地布設標准等,確保監測數據具有可比性。
二是強化消落區統籌管理。建立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保護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實施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保護與管理的頂層設計、政策發布、規劃計劃和專項方案制定,以及督促督辦、考核檢查等。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保護與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破除行政壁壘,推動相關省市合作研究並落實有關重要政策、重點任務、重大項目等,實現長江上游各地區間的高效協作及梯級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三是完善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及法規體系。加快制定出台長江上游梯級水庫消落區保護與管理條例,對消落區保護、利用及管理手段和方法作出規定,規范消落區及周邊的生產生活行為,明確人類活動禁止區域,制定生態補償及懲罰性賠償制度,為強化消落區保護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編制和實施消落區保護與利用規劃,為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根本遵循。同時加強政策法規的宣傳,引導周邊群眾自覺參與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
四是加強消落區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人工干預技術的研究。加強科研立項和經費支持,在對新生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演化規律和機制系統性認識的基礎上,研發具備可行性的人工干預技術。例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存在顯著分層現象,在中部高程具有最穩定的生態系統功能,通過對相應水文生態學機制的研究,有利於在其他高程區間,通過採取一定的人工促進手段,快速恢復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