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昌禹 楊 昊 易舒冉
2023年02月23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圖①:安徽蕪湖市灣沚區蕪湖航空產業園,工作人員在飛機制造車間作業。 |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新征程新氣象新作為,幾位政協委員圍繞強信心、促發展,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編 者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委員: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立足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體系完備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優化供給結構、帶動需求擴張和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深刻復雜變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
我國傳統產業具有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領先優勢,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基礎。要繼續發揮傳統產業的“壓艙石”作用,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產業價值鏈水平,提升傳統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優化供給結構和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力量。要緊緊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任務,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培育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科技創新事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經濟循環暢通。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攻克一批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保証產業鏈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委員:
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可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還能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礎,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寫下生動注腳。為此建議:
盤活整合農村集體資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民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抵押、擔保、繼承及有償退出等管理辦法﹔以挖掘潛在資源與盤活沉睡資產為重點,開展集體資源資產清查與確權頒証,建立資源資產清單庫與信息化平台﹔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利用既有商鋪、樓宇、物業,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把農業規模經營戶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農場,並加強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引領,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保險、用地保障等政策。建立科研院所、農業高校等對接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長效機制﹔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知名企業品牌,提升龍頭企業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形成鄉村產業發展的“新矩陣”﹔推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形成權責明晰、治理結構科學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與農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鄉村資源優勢,拓展鄉村特色產業,根據消費結構升級新變化,開發特色產品,以特色資源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進鄉村休閑旅游新業態,培育多元深度融合新模式﹔發揮鄉村資源獨特優勢,拓展文化創意功能,引領現代農業、鄉村服務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委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這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財政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大支出力度、優化支持結構、實施組合式減稅降費等舉措,可以有效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需要運用好財政工具精准發力。要統籌財政收入、貼息等政策工具,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投向領域,持續形成投資拉動力。要提升政策效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教育、基本民生、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把財政資源的“好鋼”用在刀刃上。
市場主體的信心恢復和提振尤為重要。要聚焦完善稅費支持政策,著力做好助企紓困。在落實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措施,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增強精准性針對性,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企業增活力、添動力。
在促進消費上,要著力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車購買、養老服務等潛在消費領域,使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發揮好消費和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隻有將消費和投資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擴大內需戰略。要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投資,通過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健康發展。
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孫太利委員: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發展之基、活力之源。對營商環境進行系統性優化,激發市場主體持續性活力,提振市場經濟發展信心,對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長期持續推動作用。建議:
切實保障發展政策穩定落地、落實、落細。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尊重市場主體地位,強化各相關部門協同聯動,聚焦市場主體需求,加強政策清單統籌協調、推進實施。加快完善市場化民營企業評價體系、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加強體制機制保障。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社會環境等維度,打造服務型、創新型政府,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生態。
加大金融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持力度。建議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市場主體,對基礎創新、自主研發以及中高端制造業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全產業鏈融資支持,確保為優質市場主體健康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資本支持。
加強對基礎研究的供給和支撐。建議政府對符合正確方向、創造高效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建立完善容錯機制。引導地方政府、優質企業和社會力量多渠道投入。
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發展沃土。建議各級政府凝聚合力,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引導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在社會價值創造領域持續發揮積極作用。加大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力度,創造良好的研發和應用環境,充分激勵企業家和研發人員自主創新、激發創新發展動能,提升市場主體綜合科技實力、內生動力和創新潛力。
鼓足發展信心,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委員:
作為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這些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對於民企發展的關心與支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給民營經濟注入了強勁信心。
近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國經濟展現出自身的韌性和巨大的潛能,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一重大判斷,指明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也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於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我認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一方面是要發展核心硬科技,另一方面要加速“數實融合”,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實體經濟各領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賦能,提升生產力。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升級,成為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技企業要找准定位,甘當“配角”,服務政府、城市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投身產業數字化藍海,助力數字中國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同時,要在數字化轉型中更加重視中小微企業群體,助力它們實現數字化轉型,消除數字鴻溝。
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科技企業將積極投身到產業數字化浪潮中,為實體經濟的發展鼓足信心、貢獻力量。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委員:
作為一名長期根植制造業的民營企業家,我對中國經濟光明前景、對中國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滿懷信心。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變,這是我們的發展底氣。盡管新冠疫情和國內外經濟環境帶來嚴峻挑戰,不少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受阻,但從長期看,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這一趨勢隨著2023年的到來而更加明朗。1月份,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1%、54.4%和52.9%,高於上月3.1、12.8和10.3個百分點,我國經濟景氣水平明顯回升。民營企業家們更要結合自身優勢練內功,聚焦事業主航道,規劃長遠發展。
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可以明顯感知,國家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一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給出“路線圖”——要求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實現產業升級。打足“助推劑”——提出實施“減稅降費”、啟動“基礎再造”、激發“專精特新”、優化“科技創新”等有力舉措。二是再繪“同心圓”,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含糊亮明支持態度,鼓勵民營經濟走向更大舞台,進一步提振了民企產業強國、實業報國的信心,民營企業家們要把握良機、乘勢而上。作為投身汽車行業的民營企業,我們信心百倍,努力用實際行動為書寫中國汽車新篇章不懈奮斗。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3日 18 版)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