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中國民主同盟
分享

民盟中央:關於進一步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促進科技人才成長的提案

2023年02月23日16: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特別是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各地方和相關部門認真落實中央要求,出台破除“四唯”傾向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但目前,科技人才評價改革還客觀存在落實難、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關注學術有余,綜合評鑒不足。目前各類科技人才項目評審標准更側重於候選人過往學術經歷及前期成果積累,雖然也將學術規范、科學精神與道德品質列入其中,但對候選人的德行評鑒力度不足,甚至出現不少科研人員失德失范行為。

二是頂層設計有余,精准評價不足。中央和地方都精心設計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方案,但由於人才評價的多元性、潛在性、長期性,評價主客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籠統或單一的評價方法難以對科技人才進行精准合理評價,尤其對“創造力”“創新潛力”等隱性因素更是難以評判。

三是建章立制有余,試點落地不足。各類人才評價規制比較齊全,但落實尚不夠到位。原因在於各地各單位在制定科技人才項目評價定性指標時,通常都引用或參考中辦國辦的“分類評價指導意見”與“三評意見”的主要條款,但由於缺乏落地試點的測量校驗,評價指標測量精細度不夠,導致實際操作困難、落地實施乏力,隱形變相的“四唯”“五唯”現象依然存在。

為此,建議:

1.協同發力,在“立新標”上再突破。一是評價體系改革應再次聚焦,聚焦於激發科研工作者的個人潛能,聚焦於協同進行重大科研任務攻關,提高科研攻關效能。二是注重德才兼備綜合評價,堅持德行評鑒採用正負面清單並舉原則,強化負面清單體檢,設置正面清單的加分項。加強對入選人才稱號科技人才的道德監督力度,從嚴設置德行清退制度,增強人才稱號的道德示范作用。三是科技、教育、人社、組織等部門作為評價主體應組建專班,加強協同。遴選相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開展試點改革,下放更多人事自主權,調動基層單位創新活力,扶持第三方非營利性評價機構建設,形成上下聯動、多元參與的人才評價體系改革網絡。

2.分類評價,在“精准評”上再突破。以職業屬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突出原創導向、需求導向、市場導向,把技術創新推廣、專利發明創造、成果轉化效益、產業發展貢獻等作為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評價指標,建立以能力水平和業績成果為導向的職稱評價指標體系﹔聚焦基礎性、原創性研究短板及“卡脖子技術”攻關等重大任務,進一步細化分類評價標准。如對於基礎研究類人才,實行以原創成果和高質量論文為標志的代表作評價,建立體現重大原創性貢獻、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學科特點、學術影響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評價指標。對基礎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點推行聘期評價、長周期評價,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等。

3.數改智轉,在“智慧評”上再突破。將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應用於人才評價領域,提高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的客觀性、准確性、全面性。建議國務院牽頭設立國家級人才數據中心,收集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國家部委,各級各類政府與事業單位,以及各類互聯網公司等提供的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發掘利用數據價值﹔完善科技人才多維評價體系,運用大數據綜合考慮團隊協作、個人貢獻、成果價值、發展潛力等多方面因素,全方位評價,並跟進最新科技成果和研究動向動態評估﹔探索科研成果價值發現機制,加強不同領域成果的前期溯源。

(責編:王子鋒、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教育·文化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