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年全國兩會各民主黨派提案選登>>中國民主同盟
分享

民盟中央:關於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的提案

2023年02月23日16: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老年人口的數量和佔比正在快速攀升。2020年,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達到1.91億人,佔總人口的13.5%,80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54%,比2010年提高了0.98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提高,高齡化趨勢明顯。規模龐大的老齡人口需要相應的配套設施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這意味著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已經刻不容緩。調研了解到,當前我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面臨一些亟待重視的問題:

一是社區設施適老化程度較低。半數老年人現居住房屋建成年數超過20年,尤其在80歲以上高齡群體中,這一比例達60%。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樓房中,但大多數尚未完善無障礙設施配備。60%以上的房屋有洗澡和如廁設施,但高齡老年人房屋衛生潔淨水平相對較低。

二是城市適老服務資源分布不合理。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地區的老年人擁有過於飽和的醫療資源,而其他地區的老年人則常處於醫療資源分布匱乏、醫護服務難以獲取的尷尬境地。高水平、高素質的基層養老從業人員也存在大量缺口。

三是老年友好型社區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對於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建設和服務,還沒有統一的、標准化的指導,也沒有成熟的經營模式和運營體系,許多地方社區將養老環境建設和服務簡單理解為將老年人“湊到一起”,忽視了老年人對醫療、護理、居住、出行等方面復雜而細致的需求,老年人很難享受到持續性的、高水准的社區養老服務。

為此,建議:

1.規范社區建設標准,推動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老齡化水平,因地制宜,制定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標准。加快老年人居住便利設施改造,做好老年人居住房屋的個性化適老工程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等可將現有房屋等資源改擴建為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設施,為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社區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完善居家醫療服務流程,明確服務內容,提高居家醫療覆蓋率和服務質量。鼓勵各地利用城鎮現有空閑商業用房、廠房、校舍、辦公用房、培訓設施及其他設施提供醫養結合服務。

2.培訓行業人才,為從業人員提供發展路徑。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將老年醫學等學科納入相關培養項目﹔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增設健康和養老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招生規模﹔大力開展醫養結合領域培訓,進一步拓寬院校培養與機構培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培訓路徑。基層衛生健康人才招聘、使用和培養等可以適當向提供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傾斜﹔根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情況,合理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在內部績效分配時,對完成居家醫療服務、醫養結合簽約等服務較好的醫務人員給予適當傾斜﹔支持醫務人員特別是退休返聘且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到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執業,以及到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開展服務﹔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到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志願服務。

3.創新商業模式,優化運營體系。應做好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扶殘助殘等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規劃,優化上門巡診、設施運轉等方面的資源配置,實現醫療、康復、護理、養老服務資源的高效協作﹔提供的醫療服務、藥品和醫藥耗材,應當嚴格執行當地醫藥價格政策﹔服務費可以綜合衡量服務半徑、人力成本、交通成本、供求關系等因素,微利可持續,避免給老年人帶來額外經濟負擔。將符合條件的老年友好型社區的養老設施納入醫保定點管理,探索將符合條件的治療性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足額支付符合規定的基本醫保費用﹔鼓勵商業保險將老年人居家預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納入保障范圍。

(責編:王子鋒、秦華)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社會·法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