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16: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地下水治理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華北地下水超採問題,水利部聯合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自2019年1月方案實施以來,京津冀地區綜合治理已見明顯成效:地下水採補基本平衡,生態補水超過預期,地下水位總體回升。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壓採成果可持續性存在挑戰。方案實施以來,遇上北方豐水期,京津冀地區雨水相對充沛,南水北調可調水總體也較充足。但外調水受調出地和本流域上游來水影響大,存在總量不足、不穩定、不應時的風險。一旦遭遇干旱年份,水庫蓄水不足,上游河道來水減少,各地用水量增加,外調水水量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二是地下水壓採和糧食生產統籌難度大。季節性休耕、旱作雨養等項目主要通過壓減小麥等耗水作物實現節水壓採。但國家和地方每年開展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種植面積和產量有明確要求,小麥等糧食作物面積和產量的減少會影響考核結果。
三是旱作雨養等項目市、縣資金配套困難。以河北衡水市為例,2021年度河北省下達補助資金16096.09萬元,實施旱作雨養面積41萬畝,省級每畝補助不到400元,僅為前兩年試點階段每畝800元標准的一半。2022年新增10萬畝,省級每畝補貼345元,則需市縣每畝配套455元(按每畝補貼800元計),在不考慮延續實施的41萬畝的前提下,僅按新增10萬畝計算,市縣財政又需增加投入4550萬元,資金落實難度非常大。
四是地表水擴供與土地政策有矛盾。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田間地頭的水利末端溝渠逐步萎縮,許多被填塞作為耕地,前些年執行“18億畝紅線”政策時將其正式劃定為耕地,並以遙感圖像作為存查依據。此次壓採開源措施若恢復溝渠水面,將與耕地保護“紅線”政策有矛盾,工作上存在困難和諸多顧慮。
五是農業節水潛力尚不能充分發揮。目前灌溉不用農民個人付費,加之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節水獎懲措施,導致農民灌溉節水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此外,節水灌溉較抽取地下水和敞灌耗時費力,因此在溝渠便利的耕作區,粗放式敞灌現象普遍。節水企業主要是示范性的,尚未大面積推廣。
為此,建議:
1.增強地表水的保障能力建設。保持外調水量基本充足穩定,按旱澇水平年確定地表水引調保障能力,減小不確定性,鞏固地表水替代地下水灌溉的已有成果。繼續增強本地雨水蓄儲能力建設,提高豐水期洪水資源利用率。加強河渠連通工程建設,擴大渠灌面積,解決地表水灌溉“最后一公裡”問題,提升利用的便利性。
2.增強監測評估與監督預警能力建設。推動國家地下水監測二期工程盡快實施,提升超採區站網密度,建立標准統一、信息共享的地下水監測站網體系。增強分析評估能力,建立華北地下水空間運動、雨水補給的科學量化模型評估系統。完善超採區水位變化通報會商機制,按縣級行政區分別確定地下水取水總量和地下水水位控制指標,利用監測或預報數據進行監督預警和超採風險管控。
3.加強對節水的機制性和技術性研究。破解地表水擴供中的土地政策難題,允許適度退地還水,恢復傳統水體區,通過增強水供給保障糧食安全。研究可行的節水獎懲措施,既調動農民灌溉節水積極性,又可量化便於監管且行之有效。研究出台對節水型農工企業的優惠政策措施,鼓勵更多適用於節水農業的科研成果落地、普及和推廣。加強渤海海冰淡化技術研究,增加枯水年農業灌溉儲備水源。
4.在資金扶持上給予政策傾斜。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安排高標准農田、高效節水灌溉項目時向糧食生產任務重、水資源匱乏、超採嚴重且財力困難地區傾斜。調整壓採項目資金補貼標准和渠道。提高季節性休耕畝均500元的補貼標准至800元左右,由國家和省級分擔提高的補助部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