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16:4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近期,“西南生態安全格局形成機制及演變機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針對西南區域所有以森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森林保護成效評估研究。研究顯示,未發揮降低“森林喪失率”作用的保護區共計47個,在所評估的152個自然保護區中佔30.9%。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保護區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近70年來,對西南地區保護地體系的建設,多採用搶救性的保護策略,很多保護區在劃定前缺乏詳細的調查與摸底,使得保護區功能區邊界劃分不甚合理,且缺乏反饋和動態調整機制,導致保護區邊界內涉及很多人類活動點。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人為活動加劇,對保護區域內緩沖區、實驗區的干擾增強,甚至威脅到核心區的生態安全。
二是監測手段和技術支撐不充分。很多保護區無人機配備不足,航拍飛行時間和距離仍有一定限制。航空遙感目前的成本仍相對較高,且易受航空管制影響,衛星遙感則在很大程度上受限於影像數據源獲取的便利程度(所需時、空分辨率數據集的可得性、高分辨率衛星數據收費等),均較難以對盜伐、偷獵、濫採等嚴重破壞和違法行為進行實時響應。
三是現有自然保護區管理難度較大。由於人力、經費、技術等要素短缺,許多保護區無法實施全方位、有深度的監管和保護,仍然存在盜伐、偷獵、濫採、房地產開發等違法行為﹔某些實驗區大量的森林被開墾成農田或橡膠、茶葉等經濟林木種植園﹔一些背包客甚至可以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導致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損失加速。
四是自然保護區評價體系不完善。多數自然保護區普遍缺乏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的連續監測資料,難以精確評價自然保護區的成效。目前缺少一個官方權威公開的保護地體系空間分布數據庫,更沒有形成反映西南地區自然保護區特有屬性的專題數據庫,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全面的多指標成效評價仍具有較大的難度。
為此,建議:
1.合理規劃保護區,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厘清現有保護區的邊界范圍,重點關注自然保護區邊界不清、地理空間重疊、主導功能模糊等問題,科學系統地規劃自然保護區並建立保護區規劃公開等機制。研究自然保護區交叉重疊現狀及整合途徑,確定自然保護區的主導功能並科學劃定功能區。
2.強化調查與監測手段,加強技術能力建設。合理配備高性能無人機、航拍等設備,加快森林資源監測遙感衛星的業務化運行,推動民、商高分辨率衛星為森林保護和監查重點工作提供服務。通過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和地面調查、現場設備監測等進行綜合性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的勘察和記錄,加強監測網絡的連續性和可靠性。
3.結合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改進保護區管理方式和模式。依托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導向,依據當地情況制定具有適應性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在執法層面加大對盜伐、偷獵、濫採等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劃定自然保護區資源保護管理網格,加強自然保護區日常巡護,強化自然保護區內建設項目准入審查。
4.優化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價體系。推動自然保護區基礎數據信息公開,結合監測和社會反饋,優化反映各保護區特征的評價指標,為自然保護區成效評價提供多樣性數據支撐。積極探索建立形成社會共管體系,鼓勵群眾參與保護區生態保護、形成良性循環,將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評估與管理評估相結合,建立更為科學客觀的自然保護區成效評價機制和指標體系。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