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3日16: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生物育種是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世界種業已進入智能設計育種的“4.0時代”,而我國種業正在向分子設計育種的“3.0時代”邁進,生物育種創新發展面臨許多挑戰:
一是種源關鍵核心技術等存在短板。生物育種核心環節研發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生物育種重要基礎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獨立原創性研究數量少,生物育種關鍵基因和分子模塊研究匱乏。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品種培育的創新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種業企業規模小、創新弱、布局分散。
二是財政資金對民營育種企業支持不足。生物育種需要投入大量基礎設施、高精尖儀器設備,也需要長期表型數據測量積累。而民營育種企業獲得的財政支持較少,雖具有較高的創新積極性,但難以承擔較高的育種風險,其種業創新發展受到制約。
三是科校企合作育種機制不健全。從校企合作看,高校缺乏育種試驗場地,而企業從育種科研中難以獲得預期收益,不願長期為高校提供育種試驗設施和場地。從科企合作看,商業化育種機制不完善。科研機構的創新成果沒有得到有效轉化,而育種企業難以共享公共研究成果,制約了創新活動開展。
四是生物育種平台研究與建設滯后。發達國家生物育種建立了高通量表型組和人工智能決策等技術平台,我國生物育種僅走過10年時間,數據積累不足,高通量基因型和表型大數據平台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設與發展水平落后。
為此,建議:
1.確立生物育種優先發展戰略,構建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產品創制”上中下游種業科技創新體制,融合基因編輯、轉基因、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大數據、傳感器等前沿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構建生物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交叉融合的生物育種技術體系,推動生物育種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發展。
2.培育壯大生物育種企業,促進育繁推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做大做強生物種業企業,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優勢種業企業集聚,引導優勢種業企業兼並重組,組建以股份為紐帶的“科—企—專家”三方緊密合作的種業集團。建立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大對科研育種設施、原良種基地、育種攻關項目的支持,推動育種主體由科研院所向種子企業轉變。鼓勵種業龍頭企業組建育繁推一體化、商業化育種體系,完善科企合作、利益分享機制。
3.創新校企聯合機制,建立生物育種聯盟和創新聯合體。引導種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建生物育種聯盟。高校和科研院所側重源頭創新,集中優勢力量開展理論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種業企業可有償利用高校科研成果,開展新性狀、新技術、新品種等應用研發,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種業創新合力。
4.加快生物育種平台研究和建設,促進生物+智能育種科學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建設生物育種研發平台,“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融合發展,建設生物育種智能大數據基礎研究中心等專業研究中心,形成關鍵共性技術平台和專業研究機構交叉融合的科技創新架構。圍繞生物育種前沿技術和重點領域,構建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基礎信息採集平台和大數據庫,為基礎性、前沿性和引領性育種核心技術攻關提供支撐。
5.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生物育種財政支持。設立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針對生物育種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新種質創制、智能育種和數據庫建設等領域卡脖子技術確定項目指南。財政支持向民營種業企業傾斜,通過先建后補、金貸財補以及實行品種審定后或推廣后補助政策等形式,提高民營種業企業研發實力。創新生物育種多元化投入機制,持續穩定增加財政資金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政策性銀行提高種業貸款規模,引導風險投資基金加大對種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