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瑋 郭映君
2023年02月19日07:56 來源:光明日報
提到紙幣、金屬幣,自古以來人們都不陌生,而布做的錢,則十分罕見﹔而布幣做的衣服呢,則更是曠世奇觀。四川省蒼溪縣文化館,就收藏著這樣一件錢衣服。它是由紅軍布幣制成,原主人是張權氏。幣面寬三寸、長五寸。上書“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字跡,印有鐮刀、斧頭、五星組成的圖案,醒目地書寫著“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工農銀行”,每張長15.5厘米、寬9厘米,幣值為三串,造幣時間為“一九三三年”。這件錢衣裳可不簡單,它見証了紅軍突破嘉陵江、踏上長征路的壯舉,承載著川陝蘇區紅色金融的一段珍貴往事,蘊藏著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的一段厚重的紅色記憶。
布幣,結實耐用,造價低廉,在人類社會錢幣發展史上十分罕見,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物。這種布制的錢幣經濟而耐用,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獨特的創新。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戰三千裡進入川北,1933年2月,在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建立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隨即,川陝省蘇維埃工農銀行宣告成立,紅四方面軍總經理部部長鄭義齋兼任行長。在苦草壩設立了印鈔廠,隨后蘇維埃工農銀行發行了銀元、銅元、布幣等。因蘇區經濟條件有限,缺高級紙張和高精度的印鈔設備,無法滿足大規模印刷紙幣的需要,而印鈔廠現有的石印機則完全能滿足大規模印制布幣的需要,因而得以大規模發行布幣。布幣的面額為壹圓、貳串、三串、伍串、拾串。工農銀行明確規定:銀元與布幣的兌換價格是一元兌三十串﹔一元布幣兌銀元一元。
張權氏收藏的紅軍錢幣衣服,緣於與紅軍的一段交往。1934年9月,紅軍在反“六路圍攻”黃貓埡戰役后,乘勝徹底解放了蒼溪縣,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原本受國民黨蠱惑宣傳害怕紅軍的老百姓,得知紅軍是自己的子弟兵,紛紛從深山老林裡鑽出來,敲鑼打鼓,熱烈歡迎紅軍。住在蒼溪縣蘇維埃政府附近的一位貧苦家庭的老大媽張權氏,把紅軍班的戰士,當作“活菩薩”,熱情地迎進了自己家裡。戰士們幫張大媽種菜種地、收割庄稼、挑水掃地。張大媽看在眼裡,逢人便說:“真沒見過這樣好的兵啊!”到了晚上,大媽同紅軍戰士們圍坐在火爐旁,擺龍門陣,訴說自己的苦難家史,學唱紅軍歌。
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軍在蒼溪縣打響了氣勢恢宏的嘉陵江戰役,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軍田頌堯和鄧錫侯部52個團據守的嘉陵江防線,殲敵12個團,約一萬余人,隨即揮師西進,前往川西北迎接黨中央、中央紅軍北上,就此踏上了長征路。由此,蒼溪成為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出發地,住在張大媽家裡的戰士們也隨大部隊一起離開蒼溪。張大媽把戰士們送到五裡坡外權家寨下,依依惜別。回到家中,她才發現,戰士們在鍋蓋下悄悄地留下了一摞嶄新的布幣作伙食費。
紅軍撤走了,國民黨軍唐式遵部於4月21日佔領蒼溪,蒼溪又淪為國民黨統治區,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國民黨軍得知張大媽家住過紅軍,遂嚴令收繳紅軍物品。張大媽的家三番五次被抄,不少家具都被打爛了,但她想方設法地把紅軍留下的這些布幣珍藏了下來。起初,她把布幣藏在牆縫裡,后來又將布幣放到瓦罐裡,埋入竹林中的泥地裡,可又擔心天長日久,布幣因潮濕霉爛。最后,她腦洞大開,作出了一個令人拍案驚奇的決定——把這些紅軍布幣連成衣服,穿在身上。她連續熬了7個夜晚,把這些布幣連成一件衣服,縫在自己一件舊夾衣內。
張大媽深深地愛戴紅軍,此后的15個春秋,她將這件“錢衣服”一年四季都貼身穿著。她說,穿上這件“神衣”,好像紅軍戰士就在自己身邊,心裡感到格外溫暖。1949年12月,蒼溪解放,1950年1月,蒼溪縣人民政府成立。張大媽看到當年的紅軍——解放軍回來了,十分高興。她捧出“錢衣服”,請人民政府替她退還給紅軍。
張大媽捐獻的錢衣裳,共有布幣32張,其票面價格約合3個銀元,然而其本身蘊含的價值卻無法用數字來計算,它承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記錄了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深厚的情誼。
(作者:唐瑋 郭映君)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