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漢 張乃仁
2023年02月15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並就“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實現。數字化改革深刻改變了數字化時代生產關系,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是引領共同富裕的核心驅動力,讓全體人民在共享發展與治理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新征程上,要持續發揮數字化改革在推動共同富裕中的重大作用,實現數字化改革與共同富裕同頻共振、一體推進。為此,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做大分好共同富裕“蛋糕”
數字經濟既能促進持續性、均衡性增長,又能助推共享式、普惠式發展,已經成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舉措。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高質量發展把“蛋糕”做大做好。數字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加速轉型,以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數字產業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技術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方面,貫穿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各個環節,對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要繼續發揮數字經濟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優勢,發展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平台經濟等,拓展勞動者參與經濟增長的方式,吸納快遞員、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人員,多渠道增加靈活就業人員收入。
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數字技術消減了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確定性,二維碼、溯源碼等技術的應用使生產經營信息更加透明,消費者需求更加清晰,“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的普遍共識。隨著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老百姓對物美價廉商品和服務的需要將倒逼企業不斷迭代升級。聲譽機制對市場主體的約束作用更加彰顯,使口碑、信用成為決定企業存活成長的重要因素。市場主體對長尾市場越來越重視,“長尾人群”的小眾需求、個性化需求將不斷增強經濟大盤的韌性,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配性。
形成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缺一不可,發展和分配要兼顧。通過發展數字經濟,進一步提高勞動者在經濟活動中的技能和貢獻,凸顯數據要素在收入分配體系中的調節作用,夯實按貢獻分配的現實基礎,加快發展稅收征管數字化體系,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完善低收入群體社會幫扶體系,更好彰顯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則。
構建數字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各地探索打造的信息匹配精准高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治理體系,推動了社會空間數字化、社會服務共享化、社會政策精准化,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因此,可以借助互聯網優勢,深入推進“互聯網+”,構建數字治理體系。
“互聯網+民生保障”,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互聯網+就業”,可以為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提供精准服務、匹配急需資源﹔發展“互聯網+社會救助”,有助於實現社會救助核對系統核對數據全覆蓋,織密織牢基本民生保障網﹔推動“互聯網+社保”,實現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跨省轉移、基數申報和人員增減等網上申報辦理﹔發展“互聯網+醫保”,使醫保電子憑証加速推廣,推廣“刷臉就醫”“掃碼購藥”“異地就醫結算”“一站式結算”等信息化應用,有效應對老百姓對互聯網診療的井噴需求。
“互聯網+社會治理”,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數字治理有助於暢通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渠道,使利用數字技術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裡”的創新實踐成為可能。通過App、微信群、物聯網、視聯網等信息互聯技術在全域黨建、議事協商、鄰裡守望、公共安全和應急減災等領域廣泛應用,逐漸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推動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社區建設。
“互聯網+社會服務”,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平台、協同辦公等得到廣泛應用,便民生活服務場景更加豐富,數字惠民理念深入踐行。推動基於人的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服務優質共享,使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住房等服務領域的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激發市場主體、社會工作、慈善公益組織等多元化主體提供社會服務的熱情,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數字政府建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旨在加快建成“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的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打造高效便捷政務服務體系。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政府權利清單、事項實施清單、負面清單網絡公開,社會監督更加便捷,營商環境不斷優化。通過“最多跑一次”“一門通辦”的創新舉措,讓百姓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建強用好“互聯網+監管”平台,使監管數據互聯互通,不斷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執法能力,有效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構建全域智慧協同治理體系。數字化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系統性變革。政府部門數據更加全面及時,在監測研判過程中更具深挖價值,已經成為創新治理方式、實現整體智治的關鍵要素。例如,上海、浙江、廣州等地充分發揮數字化在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職能的重要支撐作用,打造宏觀調節與微觀服務聯動、場景應用與技術支撐融合、數據輸入與方案輸出相融合的大腦中樞,更好回應群眾需求和社會期待。這些地區探索構建智慧協同治理體系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經驗具有借鑒意義,可以在更多地區、更大范圍加以推廣。
推動政府運行管理效能全面提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政府管理服務,有利於政府數據匯聚、共享和應用,實現辦公自動化、政務公開化、程序規范化、決策科學化,大幅提升政府管理服務的效率和水平。要推動數字技術與政府治理深度融合,以“三融五跨”助力精細化治理,推動數據全量化的融合、開放、共享和條塊業務大跨度、大范圍的協同整合,深入推進數據賦能重塑政務流程、組織架構、功能模塊等實踐,不斷增強數字化對重大任務、核心業務的支撐作用。
加快數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成為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數字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極大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為鄉村的產業興旺與共同富裕奠定了生產力基礎。要大力推動農村互聯網創業創新,不斷完善休閑採摘農業、綠色觀光農業等在線旅游平台建設,更好普及農民創業創新、經營技能“一站式”在線培訓服務,為鄉村文化旅游業注入新活力。不斷健全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體系,使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有效對接,推出適應“三農”特點的新型信息技術和產品,發展壯大農業農村信息化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的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鄉村建設,可以使農民關注的養老、醫療、教育訴求得到更好回應。要深入推進農村智慧社區和智慧養老創新實踐,健全完善鄉鎮衛生院信息化建設和醫療信息系統,不斷擴大村級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讓農村群眾能夠就地就近享有優質公共服務。推動各類互聯網平台和應用向農村延伸,不斷提高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力、社保、法律、衛生等各類政務服務在線辦理效率。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廣應用面向“三農”的遠程咨詢平台,為廣大農民提供各類在線咨詢和技術指導服務。
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數字化打破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時空阻隔,政府間對口幫扶深入推進,城鄉區域“數字鴻溝”不斷縮小、“數字紅利”更加豐厚。脫貧攻堅以來,農村地區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5G、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農產品電商發展成效顯著,帶動更多低收入農民邁入中等收入群體。要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富民產業,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不斷完善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為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提供堅實基礎。
(作者均系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