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陸良:錨定新目標 按下“快進鍵”

2023年02月10日08:51    來源:雲南日報

陸良縣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高端食品加工基地、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新目標,凝聚合力、挖掘潛力、釋放活力、提升實力,按下縣域經濟發展“快進鍵”,跑出縣域經濟發展“加速度”。2019年至2021年,陸良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10強縣,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

蔬菜大縣向蔬菜強縣邁進

1月31日,記者來到陸良縣小百戶鎮炒鐵村雲南沃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放眼望去,鬆花郁郁蔥蔥、長勢良好。“眼前的80余畝鬆花將在3天后統一收割,處理、包裝好后就可以運送到全國各地。”該公司總經理何耀霖說。

作為陸良本地蔬菜企業,沃坤公司經過近10年的探索發展,先后流轉土地7000余畝,著力發展結球生菜、羅文生菜、青花、鬆花等菜品種植,2021年取得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証書,“雲沃坤”榮獲2022年雲南“10大名品”稱號。

據陸良縣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科科長桂媛介紹,近10年來,陸良蔬菜產業發展迅猛,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從8萬畝發展到82.4萬畝(含復種),形成了12.29萬畝設施蔬菜、6萬畝山地生態蔬菜和3萬畝水生休閑觀光蔬菜3個產業帶,產值突破100億元,蔬菜產業成為了陸良人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在種植面積趨於飽和的情況下,著力打造以綠色有機為特點的“陸良蔬菜”公共品牌。為做大做強“陸良蔬菜”品牌,陸良縣委、縣政府推動陸良縣蔬菜產業從注重數量向數量與質量並重轉變,提升全縣蔬菜產業產品檔次,把陸良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蔬菜供給中心、東南亞等國際市場高端優質蔬菜重要供應基地和精深加工交易中心。

陸良縣還建成了佔地580畝的“中國陸良蔬菜冷鏈物流園”,全縣共有30家冷鏈物流企業462座冷庫,具備年收購413萬噸的冷鏈初加工產能。建成了日處理能力達2500噸的蔬菜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處理中心,廢棄菜葉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92%以上。

強鏈補鏈精准招商促跨越

2月2日,陸良縣投資促進局高端食品產業招商組在廣州與廣州粵旺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茶研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廣州貴師傅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市昌鬆愛心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等企業座談,為今年的招商引資合作開了個好頭。

為增強縣域發展后勁,陸良縣全面落實“大招商”工作機制,抽調42名懂經濟、善招商的干部,組建高端食品加工、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6個產業招商工作隊,大力開展定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園區招商、以商招商。

“圍繞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成渝雙城等重點區域,緊盯‘鏈主’和‘專精特新’企業,制定招商清單,明確招商路線。”陸良縣投資促進局局長高剛林介紹,陸良縣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建立惠企政策“一站式”服務窗口,全面落實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

雲南李子園食品有限公司年產7萬噸含乳飲料項目、蒙牛乳業(曲靖)有限公司西南高原特色奶業全產業鏈項目分別於2020年8月、2021年7月建成投產,為陸良打造西南地區最大的乳業生產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2年1月至12月,陸良縣引進省外國內到位資金196.71億元,同比增長34.3%﹔新立項備案招商引資項目136個,計劃總投資122.21億元,同比增長8.7%﹔納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招商引資產業類項目98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51億元,同比增長12.6%。

城鄉融合打造幸福新家園

“2020年,農業人口進城購房佔比突破50%,2022年底佔比達80%。”在道出這一數據時,陸良縣住建局房管科科長葉飛感嘆,“發展太快了。”

“現在兩個孩子在縣城上學,我們白天在老家干活,晚上回城裡住宿,真的很幸福。”家住陸良縣馬街鎮良迪村委會的陳亮紅2010年買了新車,2015年花35萬元翻修了老房子,2020年在縣城新開發的住宅小區購買了一套150平米的商品房。

“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要突出產、城、人三個關鍵要素。”陸良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汪建良介紹,目前,陸良縣“縣城帶動、雙翼聯動,多點支撐、良性互動”的“中(中樞街道)三(三岔河鎮)馬(馬街鎮)”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據了解,陸良縣已啟動滬昆至南昆普速鐵路陸良段建設前期工作,新中馬大道、西繞環、陸小線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著力構建以陸良縣主城區為發展核心區,以城市內環和串聯周邊鄉鎮的城市外環為環形區,以通往石林彝族自治縣、宜良縣、馬龍區、麒麟區、羅平縣、師宗縣、瀘西縣7個城市為綜合運輸大通道的“一核兩環七射”縣域綜合交通體系。同時,加快“爨視界·城眾管”智慧城市、數字城市項目建設,整合城管、治安、交管等傳感設備資源,構建一網統管體系。(本報記者 博達)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