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本報記者蹲點西湖大學,與“人工光合”尖端實驗零距離

讓水變氫更加穩定節能

2023年02月08日08:29    來源:浙江日報

“氫變水容易,水變氫難。”很多人眼中的“規律”,正在被改變。

夜晚,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依舊燈火通明,十余組“水變氫”實驗加班運轉。這裡的科研成果一旦實現量產,可利用能源便多了一種解決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在西湖大學,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師生正奮力攻堅,求解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科創難題。

上午8時剛過,85后博士李志恆又走進了實驗室。穿起白大褂,戴上護目鏡和橡膠手套。在一台打印機大小的“轉換器”前,他飛快地連上線路,接通電源。隨著機器發出輕微的“滋滋”聲,位於左手邊的水,變成了從右手邊冒出的氣泡——水,就這樣變成了氫氣。

“水變氫難的是,要足夠劃算和穩定。”李志恆告訴記者。大年初五,他就從山東青島老家匆匆趕回了杭州,心裡始終牽挂著學校裡的一組穩定性實驗。

拆下機器中央的金屬板,李志恆取出一塊小小的“切片”——這是“催化劑層”,也是“水變氫”的關鍵。加入西湖大學以來,它幾乎成了李志恆的“唯一”,吃飯時念它,睡覺時想它,進了實驗室,還是它。在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工工整整地記錄著300多次“試錯”結果,材質、大小、形狀、負載方法……為的就是讓“水變氫”更加穩定、更加節能。就在這幾天,實驗又一次取得突破——催化劑綜合性能再度提升了30%左右。

更讓實驗室的年輕人興奮的是,近年來,團隊的科研進展已多次登上《美國化學會志》《德國應用化學》《自然·催化》等業內權威刊物。“這說明,我們已獲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認可。”李志恆表示。

“尖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全世界都在較勁,誰先突破了,就能先一步搶佔先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西湖大學人工光合作用與太陽能燃料中心主任孫立成說。作為西湖大學6個科學中心中成立最早的一個,孫立成已帶領團隊在杭州奮戰了近3年。目前,該中心的“水變氫”項目已被納入省級白馬湖實驗室共建平台。

別小看這個由60多人組成、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團隊,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各有所長。

蹲點期間,記者逐一認識了他們——專攻“膜材料”的唐堂,與做催化劑層的李志恆組成關鍵媒介的最佳拍檔﹔在理論研究室,年輕的研究員王濤帶領團隊研究催化理論,他們天天敲代碼,用數據模擬結果,為實驗者提供方向參考﹔而90后工程師包晗則是團隊后勤保障的重要力量,每天要收20多個快遞,小到一根特殊材質的導線,大到價值上百萬元的科研儀器,任何需求,都由他來搞定……

中心的各個實驗室沒有設限,大伙兒隨時走動交流。這裡定期舉辦“抬杠大會”,碰撞思想火花。“前兩天,我們辦了一場‘分子催化劑’和‘材料催化劑’哪個是工業化制氫更好路徑的辯論大賽,這可以讓我們中心不同背景的小伙伴對綠色氫能的制備理論有更深刻的認識。”包晗告訴記者。

實驗室還有孫立成提出的一則座右銘——“頂天立地”。“頂天”即劍指基礎研究領域重大理論創新,“立地”是以應用為導向腳踏實地的一次次實驗。

這也成為西湖大學100多個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的共識。在眾多細分領域,攻關解決科學研究從“0”到“1”的問題,探索人類認知邊界。

蹲點期間,很多科學家談到西湖大學為創新而生的獨特機制。“西湖大學的獨立實驗室有充分的自由開展科研合作,學校的行政服務團隊從各個方面支持科研合作,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在這裡更容易實現。”生命科學學院獨立實驗室負責人郭天南介紹,目前他們和工學院合作,利用AI模型和蛋白質組結合,已經可以實現對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進行精准判斷,成功開發了准確性高達90%的新型輔助診斷方法。

“希望西湖大學世界頂尖科學家,在這裡從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做出最有意義的科學成果,培養最優秀的青年學生,用自己的才智盡情地探索科學知識前沿。”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說。(本報記者 趙路 沈琳 通訊員 張弛)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掃碼參與2023年兩會調查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