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指尖綻放的藝術

李俊玲

2023年01月2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2022年北京冬奧會“唐花飛雪”頒獎禮服的帽子上,綴有蔡志偉團隊制作的絨花裝飾。
  孫紅健攝(人民視覺)
  圖②: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絨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樹憲制作的絨花牡丹頭飾。
  湯憲國攝(人民視覺)
  圖③:蔡志偉制作的絨花作品《梅花》。
  孫紅健攝(人民視覺)
  圖④:趙樹憲的徒弟嚴鑫制作的絨花《迎春花》。
  趙笑欣攝(人民視覺)
  圖⑤:蔡志偉制作的絨花作品《懷晨》。
  孫紅健攝(人民視覺)
  圖⑥:揚州絨花制作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劉梅制作的絨花。
  姜家威攝(人民視覺)

  絨花是以桑蠶絲為主材、金屬絲為骨架制作而成的一種手工藝品。絨花,諧音榮華,有著對生活富足順遂的美好期盼,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

  工藝興起

  各方巧匠堆紗花

  絨花發源於南方,據傳早在唐代,揚州婦女就有節日戴絨花的習俗。明清時期,南京、揚州一帶的絨花已頗具規模。當時宮廷造辦處還將揚州的能工巧匠招進京城專為宮廷制作絨花,因而絨花也被稱為“宮花”。每年造辦處都上交不少“絨符”“絨花”,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前夕更是要增加絨花、絨符的制作量。宮中絨花的流行,促進了絨花工藝的發展,婦女戴花也漸漸形成風俗習慣。

  宮廷對人造花的需求,加之后來民間戴花習俗的流行,促進了北京絨花行業的發展,並興盛了幾百年。在北京崇文門外“花兒市”一帶,形成了絨花、絹花的生產銷售基地。在南京也曾有“花市大街”,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以制售絨花、絹花而聞名,一度熱鬧非凡。

  歷史上北京、天津、南京、揚州等地都曾盛行絨花。由於南北文化的差異,各地絨花在制作工藝、工序的稱謂及絨花用色等方面稍有不同。南方絨花用色大膽,鮮艷奪目﹔而北京絨花受宮廷用色影響,多用正紅,其他顏色也以沉穩為主。

  南京絨花以優質蠶絲為原料進行染色,然后用特細的銅絲為蕊制成長絨條,再盤制成各種式樣的花朵。蠶絲有生、熟絲之分。生絲堅挺,做鳥獸虫魚制品﹔熟絲柔和,適合做各種花型。色彩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以黃點綴,明快而富麗。

  “頭上一抹紅,心想事成!”是天津的俗語。天津過年常戴的紅絨花,制作時先用絲絨包裹鐵絲,隨后按照所需花樣,經過“拴、鉸、對、搓、擰”等工序盤繞塑造而成,上面再點綴花朵、金魚、壽桃等,寓意“喜慶有余”“增福增壽”等,在配色上講究“潤、亮、清”。

  不論是南方絨花還是北方絨花,題材均取自於民間廣泛運用的吉祥表述形式。南方的絨花會以佛手、桃和古錢的組合來表達“福壽雙全”,以牡丹和魚的組合意寓“富貴雙余”,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表述。北方絨花中有直接用文字表述的福、祿、壽、喜,也有借圖案表達美好祝福的葫蘆、石榴、佛手、桃子、百合、柿子、蓮花等。

  民俗流傳

  四時節慶花不同

  在不同的節日或場合,佩戴不同品種的絨花有著不一樣的民俗意義。汪曾祺的《大淖記事》就描寫過農村婦女“插一朵大紅剪絨花”的情形。每逢廟會,很多人也會買幾隻紅艷的絨花“大福字”插在禮帽上或別在發髻上,以示“戴福還家”。在婚禮、春節、端午和中秋等節慶中,絨花更是不可缺少的裝飾物。

  春節是一年之始,人們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生活紅紅火火、福運滾滾,很多人會用佛手、壽桃和石榴組合而成的聚寶盆表達福壽綿長的美好寓意,在廟會興盛的時候,絨制的聚寶盆最搶手。春節期間戴花也有講究,比如在天津,大年三十要戴石榴花,象征著把一年的財氣和福氣留在家裡﹔大年初一凌晨伊始,便要換上紅絨花,代表著馬上匯聚新一年的福澤。

  在中國傳統婚禮中,最受歡迎的當數喜慶花。除了新娘戴紅絨花外,往來賀喜的賓客中,所有女眷,無論長幼,頭上一般簪一朵紅絨花,或“囍”字花,或百合花等。一朵籽粒飽滿的石榴花有著“榴開見子”的美好祝福,蓮花、柿子、喜字等做成的絨花叫做“百世連喜”,象征好日子連綿不斷。遠遠望去,一片紅艷艷,為婚禮增添了歡樂和喜慶氣氛。近年,婚慶喜事中佩戴絨花的習俗在天津又有升溫,新娘不僅要戴紅色的龍鳳花、“囍”字花,還要戴粉色的月季花或牡丹花作為點綴,再加上珍珠、光片和絲線鑲嵌其中,襯出新娘的美麗和端庄。

  隨著時代發展,從事絨花制作的手工藝人開始拓展絨制工藝品的題材。從最初以花卉為主,經過數百年的創新,絨花先后產生了鳳冠、禽鳥、走獸、盆景、壁挂、擺件等眾多品種,意韻無窮。如今,絨花正成為表現內容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從盛開在時尚雜志上的絨花,到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的絨花發飾,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頒獎禮服上的絨花,傳統藝術蘊藏的文化之美,正逐漸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並體現在服飾、休閑、重要儀式之中。

  回望絨制品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傳統手工藝品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主要原因是它符合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符合同時代人們對於裝飾品的需求、符合同時代人們的文化需求,這是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規律。作為非遺的絨花,如今依然要遵循這一規律。現代手藝人應認真研究當代審美觀念,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代潮流的有機契合點,將人們的美好向往融入其中,讓現代作品更有底蘊、更有美韻。

  (作者為北京市東城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本報記者施芳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4日 07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