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陽
2023年01月22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月21日20點,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濃厚氛圍裡如約而至,用一道獨具匠心、暖意融融的文化大餐向全球華人送上吉兔呈祥的美好祝願。
整台晚會以“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國,日新月異的更美好生活”為主題,凸顯開心信心、奮進拼搏的時代新氣息。推出的歌舞、相聲、小品、戲曲、武術、雜技等各類節目在智能伴隨、VR三維繪制、8K超高清、三維菁彩聲、豎屏多畫面等總台新技術手段的演繹下,亮點迭出、精彩紛呈,新媒體點播數和海外傳播量均創歷史新高。
據初步統計,截至21日24時,《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端直播平均收視率達20.23%。新媒體直播用戶規模達6.55億人,豎屏看春晚累計觀看規模達1.79億人。央視頻客戶端2023年春晚互動人次達1.08億次。
海外傳播方面,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英西法阿俄全平台共計發布春晚相關報道超過500條,獲全球閱讀量超過2.22億,獨立用戶訪問量超過1.53億,視頻觀看量3601萬。央視網海外社交平台直播播放量超4118萬。總台通過68種語言面向全球受眾轉播或報道春晚,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聯酋、新加坡、南非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媒體對春晚進行同步直播和報道。
民族特色 時代風採
今年春晚,從歌曲、舞蹈、創意節目、民俗表演、雜技、武術等多種節目形態,到春晚吉祥物、主標識、舞美設計、演員服裝等都有文化元素的巧思妙用,充分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
舞蹈《錦繡》利用VR三維影像繪制技術,讓垂眸而出、步履蹁躚的舞者仿佛重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歷史場景。舞蹈《碇步橋》以我國現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長的古代碇步橋為創作元素,融合扎染色彩,以AR視角再現煙雨江南風韻。
歌曲《百鳥歸巢》取自南音四大名譜之一,南音的唱腔、樂器與現代流行音樂碰撞交匯,呈現出百花齊放、百鳥歸巢的吉祥盛景。創意節目《滿庭芳·國色》從自然萬物、天地四時中追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赤橙青藍紫,搭配水袖、折扇、油傘、翎子與劍,以舞為語,以曲為韻,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
南北戲種同台獻藝、三代表演者一同亮相。《華彩梨園》中,中國現存最古老劇種之一的福建莆仙戲首次登上春晚舞台,《踏傘行》婉轉細膩,手眼身法步無不展現古老戲種的獨特生命力。少兒民俗表演《我和爺爺踩高蹺》更是將膠州剪紙、膠東花餑餑、海陽秧歌、山東小調等大量的非遺元素融入其中,講述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傳承。
武術《演武》用現代科技與傳統武術相融合的方式“喚醒”了精彩絕倫、熱血沸騰的百年古畫《武僧演武圖》。
暖意融融 直抵人心
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百姓歌手在春晚舞台,用暖心旋律唱響平凡中的感動,火熱的生活,引發共情共鳴。
春晚首支定制歌曲《你好,陌生人》盤點了2022年以來平凡人的暖心故事。《給所有朋友們的歌》唱出了平凡歲月中的真摯友誼。一曲《跟往事干了好幾杯》唱出了笑看歲月的從容洒脫。合唱《是媽媽是女兒》,將天下母女愛的寄語化作心靈的傾訴。歌曲《小哥》致敬穿行在大街小巷、奔走於千家萬戶的“小哥”們。
《早安,陽光》集結了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演唱者,舞台上一抹抹“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用發自肺腑、振奮人心的和聲,譜寫出新征程的生活交響。
一曲《花開忘憂》描繪出了一幅“青梅白首,歲月靜好,花開忘憂”的溫潤人心的畫卷。清新雋永的歌曲《綠水青山》,以黃梅調為創作靈感,娓娓道來,徐徐鋪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遠征》激發奮進新征程的磅礡之力。56個民族的歌手用真摯的情感,贊美幅員遼闊、和諧豐饒的美麗《家園》。
喜氣洋洋 年味十足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第十年。春晚舞台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藝術家們與中國音樂家一起相聚雲端,共同帶來《一帶繁花一路歌》,以開放姿態展現文明交流互鑒帶給各國人民的喜悅與歡欣。
今年春晚歌舞類節目中,一曲《好運全都來》感染觀眾、躍動新春。
語言類節目聚焦社會熱點和百姓生活。小品《坑》辛辣諷刺了個別“躺平式”干部的不作為。小品《初見照相館》詮釋歲月中不變的愛意。小品《馬上到》聚焦人與人之間的寬容理解。小品《對視50秒》,引發用真心真意對待身邊愛人的共鳴。
今年,總台首次實現“全球千屏”看春晚。2023年春晚宣傳片登陸了全球超過1600塊戶外大屏和院線銀幕,總台兔年春晚燈光秀點亮了美國世貿中心、羅馬斗獸場、迪拜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以及中國香港維多利亞港、澳門旅游塔等多個全球地標性建筑,吸引了世界目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2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