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朱有勇院士團隊:讓科技創新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

2023年01月04日08: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黨的二十大首場“黨代表通道”上,植物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讓大家知道了一項農業技術新成果:“水稻上山”。這是繼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一系列新技術之后,朱有勇作為駐村科技特派員帶領團隊所取得的又一科技成果。

2015年,中國工程院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已經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科技特派員,在蒿枝壩村一住就是7年。2017年,瀾滄縣景邁機場通航后,有機組人員發現,在昆明、瀾滄的往返航班上,朱有勇是乘坐班次最多的乘客之一。

到達瀾滄縣后,朱有勇帶領團隊在一個個深山中的村寨調研,當地老百姓的貧困刺痛了他的心。冬季,每到一個村子,他們都看到同樣的情景:農民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烤太陽。朱有勇坐到農民中間,和他們一起烤太陽。“冬天的太陽很舒服,但隻烤太陽怎麼脫貧?”

后來,朱有勇知道了原因。在山區和半山區,當地農民主要種玉米和甘蔗,產量極低,秋天收獲之后,農民冬季不再進行生產勞動,直到第二年春天。

瀾滄擁有極好的生態:森林面積61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7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分明。

一次,朱有勇和他的團隊走進竹塘鄉大塘子村后山,郁郁蔥蔥、挺拔清秀的思茅鬆林讓他們心曠神怡。大家坐在鬆軟的鬆針上休息,朱有勇用手扒開泥土,抓起來看一看、聞一聞、搓一搓,突然他意識到思茅鬆林下是最適合三七生存的環境。

三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雲南是三七的重要產地,但種過三七的土地10多年不能再次種植。三七的連作障礙,使三七品質下降。

“既要保護生態,又要讓農民有收入,幫助農民把資源變成特色產業,這是我們科技特派員來這裡的目的。”朱有勇說。

由此,“讓中藥材回家”成了朱有勇和雲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團的科研課題。他們運用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樣性病虫害防控技術,不用農藥化肥,解決了三七感染病虫害致使根部壞死的問題,將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提高到70%。三七採挖后,沒有受到化肥、農藥污染的土地可以進行黃精、重樓等其他中藥材的輪種。

如今,依靠朱有勇團隊無償提供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這一技術,不佔用農田種植林下三七等中藥材,成為瀾滄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

“這一科技創新成果,還將為中國的中醫藥發展提供一種路徑。”朱有勇說,他們計劃用15-20年的時間,讓雲南的中藥材回到山林裡,“藥材好,藥才好”。

在蒿枝壩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朱有勇發現,當地不種馬鈴薯。而冬季馬鈴薯種植正是朱有勇多年來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瀾滄縣的冬天最低溫度約12攝氏度,幾乎無雨,很適宜馬鈴薯生長。

當朱有勇提出要種馬鈴薯時,卻遭到反對。出生在農家的朱有勇知道,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先要和“農民打成一片”。他學習拉祜語,和農民在一起互稱兄弟。他用租來的5畝地做示范,當年就結出了全村最大的馬鈴薯,足有2.5公斤。

2018年,瀾滄縣38個村寨用冬閑田種植了3200多畝冬季馬鈴薯,每畝為農戶增加了2500-7000元的收入。如今,瀾滄縣許多農戶種的馬鈴薯比科技人員種得還好。這正是朱有勇所希望的,“培養鄉土人才,是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富起來的支撐力量”。

自從住進了蒿枝壩村,朱有勇向人介紹村子時,說的都是“我們村”。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每天早上繞著村子跑4公裡。為了多請教問題,蒿枝壩村村民李福開始每天早起陪著朱有勇跑步。后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晨跑。“剛開始時還跟不上,后來才慢慢適應。”李福說。

在朱有勇的學生、雲南農業大學副教授黃惠川看來,這只是“諸多風景”中的一種。

黃惠川參加工作沒多久,就跟著朱有勇一起來到瀾滄參加科技扶貧工作。最初,黃惠川有些“待不住”,白天跟著朱有勇漫山遍野地跑基地,晚上回到鄉鎮的小旅館,打開水龍頭,流出來的水都是土黃色,而每次一去就是一個多星期。

在親近土地多年后,黃惠川發現“身邊處處是風景”:早上起床,農民兄弟們在小院樓下等著院士一起晨跑﹔晚上回來,房間門口挂著老百姓悄悄送來的一籃雞蛋、一塊臘肉﹔馬鈴薯收獲時,大家在一起比誰的馬鈴薯個頭最大﹔林下三七收獲時,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

蒿枝壩村村民小組的“科技小院”總是人來人往,這裡原來是村民小組活動室,朱有勇來了后,不僅把家安置在這裡,還將“院士專家工作站”設立在這裡,這也是全國第一個設立在村小組的“院士專家工作站”。

過去,村民來這個院子多是蹲在牆角烤太陽﹔如今,他們爭著來這裡上課。截至目前,“科技小院”開辦了46期農民技能培訓班,累計培養鄉土人才2000多名,每人的結業証書上都有朱有勇的親筆簽名。

一批又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來到瀾滄縣幫扶指導,最多的一次有31名院士同時到來,讓這個直接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地區”發展成為“雲南省科技扶貧示范縣”。

2022年9月26日,中國工程院的13名院士來到蒿枝壩村,一起見証了朱有勇團隊水稻旱種的新成果:405畝旱地種植雜交水稻獲得了第一季豐收。

水稻上山深受農民歡迎,2022年雲南推廣了50萬畝,其中277人的蒿枝壩村推廣了405畝,總產28萬公斤,人均產量超過1000公斤。

朱有勇院士團隊接到了更多雲南山區百姓的邀請,他們的工作中心從瀾滄縣擴大到雲南全省,工作節奏比以前更快。“不是在田間地頭,就是在去田間地頭的路上。”該團隊成員趙宇笑著說。

如今,每當黃惠川回到瀾滄,看到鄉親們的笑臉,看到蒿枝壩的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漫山遍野是他們推廣的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他感覺很踏實,“這些年沒有虛度,這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成就感”。

“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產業全面振興是歷史賦予我們新時代青年農業科技人員的歷史使命。”黃惠川說,今后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繼續奮斗在農業生產一線,為祖國農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農民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朱有勇說,“所做的一切,是希望我們中國人能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