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城名 王玉珍
2022年12月29日08:16 來源:中國國防報
1929年2月10日至11日,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主力部隊,在江西瑞金大柏地成功伏擊了尾追之敵——國民黨贛軍第15旅劉士毅部,取得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后的首次勝利。朱毛紅軍由此擺脫敵人的尾追,並於6天后在吉安東固與江西紅軍獨立第2團、第4團勝利會師。此戰是朱毛紅軍於彈盡糧絕之時的最后一擊,也是毛澤東唯一一次提槍上戰場沖鋒的戰斗。陳毅在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評價此戰“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連遭襲擾,決心一戰。1928年年底,湘贛兩省國民黨軍調集6個旅3萬余人,兵分五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三次“會剿”,試圖一舉消滅剛會師不久的朱毛紅軍。對此,紅四軍決定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主力部隊出擊贛南閩西,襲搗贛敵后方,以解井岡之危。1929年1月14日,根據柏露會議的決定,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第28團、第31團及軍部特務營、獨立營3600余人離開井岡山,向贛南游擊,尋機打擊敵人,擾亂敵人“會剿”計劃與部署。
紅四軍在沿湘贛邊羅霄山脈南下和贛粵邊、贛閩邊游擊途中,因沿途均為崇山峻嶺,加上天氣寒冷、缺衣少食,補給十分不易,一路行軍艱難。面對贛軍第21旅李文彬部和第15旅劉士毅部輪流尾隨追擊,紅四軍屢陷險境。1月24日清晨,宿營大余縣城的紅四軍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遭到贛敵李文彬部突然襲擊,第28團黨代表何挺穎、獨立營營長張威等百余名指戰員犧牲。25日,退至廣東南雄的紅四軍第31團又在平頂坳遭到贛敵劉士毅部的襲擊,第31團1營營長周舫犧牲。
2月2日凌晨,夜宿尋烏圳下的紅四軍再遭贛敵劉士毅部偷襲。戰斗中,朱德的警衛員犧牲,毛澤覃受傷,朱德妻子伍若蘭被俘后遭敵人殺害,陳毅險被敵人抓住。2月8日,紅四軍在瑞金境內遭遇來追之敵,城郊應戰又折損了1個排。次日農歷除夕,紅四軍行進至大柏地時,敵軍與紅四軍后衛部隊近在咫尺,並交戰至天黑。此時的紅軍戰士已連續行軍近1個月,行程逾千裡,已是飢寒交迫、疲憊不堪,急需休整補給。受連續應戰失利影響,許多戰士不願繼續往寧都方向開拔,決心主動尋戰,以徹底擺脫尾追之敵。
對於這一路來的困難局面,毛澤東在1929年3月20日以中共紅四軍前委名義寫給中央的信中說道:“沿途都是無黨無群眾的地方,追兵五團緊躡其后,反動民團助長聲威,是為我軍最困苦的時候。”
布下“口袋”,誘敵深入。毛澤東、朱德及時掌握紅軍戰士的意見后,考慮到大柏地是瑞金通往寧都的必經之路,其南端從隘前、麻子坳到大柏地,沿途均為峽谷地勢,南北長約6公裡,兩旁山峰高聳連綿,道路處於谷底,正是打伏擊戰的最佳地形。一路尾追而來的,又是在井岡山多次交手且實力較弱的贛軍劉士毅部的第29團和第30團,約2000余人。於是他們決定順應軍心,當晚在大柏地圩北約0.5公裡遠的王家祠召開前委擴大會議,研究對敵作戰方案,用一場勝利消除部隊的低迷士氣。
經會議討論,前委決定,利用大柏地麻子坳一帶的有利地形設下“口袋陣”,誘敵深入,一舉殲滅追敵。具體戰斗部署為:紅四軍第28團2營為前哨營,在杏坑附近佔據有利地形,掩護其他各部在大柏地的安全展開,然后撤至大柏地附近作預備隊﹔第28團1營從右翼向敵側后迂回,斷敵退路﹔第28團3營在牛寮坑東側高地佔領陣地,擔任正面阻擊任務﹔第31團和軍部特務營擔任向敵左翼側擊的任務。會上還特別強調,各部要保持絕對隱蔽,沒有命令不准開槍﹔戰斗打響后要等敵人靠近才開槍,不要浪費子彈﹔如果彈藥用完,要准備用刺刀、長矛進行戰斗。
2月10日凌晨,斗志激昂的紅四軍各部趁天還沒亮,就早早進入各自陣地,等待敵人自投羅網。直到下午3時許,終於等來了驕橫一時、邀功心切的劉士毅部2團人馬。當敵人進至杏坑南側時,前哨第28團2營在營長蕭克和黨代表胡世儉的指揮下開火阻擊。戰至天黑,敵人雖然多次進攻,但始終未能突破第28團2營的防線。此時,敵人已被激起強烈的求勝欲望,准備集中兵力大舉進攻,正好鑽進紅四軍設下的伏擊圈。
全員上陣,一舉滅敵。當晚,紅四軍緊縮伏擊圈,成功阻敵、誘敵的第28團2營奉命后撤至大柏地作預備隊。次日凌晨,當敵人進至“口袋陣”前端——杏坑北側時,紅軍再次開始阻擊,吸引敵人並邊打邊退,促其快速“入袋”。負責伏擊的紅四軍各部按作戰計劃,從東西兩側包抄敵軍,切斷敵之退路。待敵兩團人馬如長蛇進洞般完全進入“口袋”后,麻子坳兩側山上頓時槍炮齊鳴。身在谷底的敵人被槍炮聲弄得暈頭轉向,亂作一團,稍待清醒后才開始組織反擊並企圖撤退,卻被居高臨下的紅軍緊緊咬住,兩頭的退路也早被紅四軍切斷。激烈的戰斗從凌晨持續到上午10時許,受到圍攻的敵人仍在負隅頑抗、絲毫沒有投降的跡象,本就彈藥緊缺的紅四軍此時已基本用盡所有的彈藥,火力漸弱。如果繼續鏖戰,結果可能不是難分勝負,而是紅四軍彈盡糧絕之下的潰敗。
身處指揮部的毛澤東、朱德客觀分析戰場形勢,料定圍困之敵經過連續戰斗已十分疲怠、無心戀戰,於是決定發起總攻。命令下達后,包括預備隊在內的全體紅軍指戰員如猛虎下山般從四周陣地沖向敵人,子彈打光了,就用樹枝、石頭、空槍、長矛與敵人展開搏斗。毛澤東也提槍親率警衛排沖向敵陣。經過殘酷厮殺,終於在正午時分殲滅敵人兩團大部,俘敵800余人,繳槍800余支,取得了離開井岡山后的首次大捷。紅四軍由此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士氣為之大振。之后,紅四軍在閩西又取得了長嶺寨戰斗大捷,從而揭開了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陳毅在1929年寫給中央的報告中介紹大柏地戰斗時這樣評價道:“是役我軍以屢敗之余作最后一擲擊破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后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1933年6月,毛澤東從寧都回瑞金,再次途經大柏地時,恰遇雨后碧藍天空高挂著一彎彩虹,在斜陽輝映下橫跨於大柏地蒼翠群山之上,看著杏坑(即前村)農舍破損土牆上的累累彈孔,憶起當年紅軍在這裡拼死打伏擊的場面,揮筆寫下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詩詞《菩薩蠻·大柏地》,並被世人傳誦至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