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09:12 來源:浙江日報
杜澤老街的周末,屬於文火慢煮的糯米灌腸,屬於空心的桂花餅,也屬於油鍋裡滋滋煎出的雞蛋餅。近日,記者在衢江區“兩山合作社”杜澤老街項目蹲點,感受一條網紅老街的新活力。
“周末游客多,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每個周六上午9時30分,衢江區“兩山合作社”駐杜澤老街的運營人員張曉麗都會准時在抖音開啟直播。這次,她特別介紹了“一桶和氣”“稱心如意”“一面之緣”“蒸蒸日上”4個老街新IP,這是基於當地手工木桶、杆秤、手工面、蒸籠的傳統制作工藝打造的文創IP。她說:“這樣具有鄉村特色的老工藝,在城裡已不多見,我們用它打造新的鄉土IP,形成老街持久吸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有900年歷史的杜澤老街,歷經繁華和變遷,2019年經改造提升后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街。可是,網紅街如何才能維持長久的人氣,保証長遠發展?
資源碎片化是鄉村發展的難題。在探索中,浙江部分地市通過“兩山合作社”打包零碎的山、水、林、田、湖、房等閑置、低效的生態資源,轉變為資產和資本,促進鄉村發展。
衢州是“兩山合作社”先行探索地區,截至今年11月,衢州通過“兩山合作社”流轉歸集的農用地、林地近10萬畝,還有農房1400余座、山塘水庫90余座,價值26.9億元的閑置資源,包裝整合成99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7.7億元。而在杜澤鎮,“兩山合作社”在老街上收了50余間閑置農房,租金3年一付,一年40萬元。
“兩山合作社”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租金收益,更重要的是和鄉村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衢江區“兩山合作社”杜澤老街運營團隊負責人宦珠說:“重點是要做活。收來的民房,我們引入漢服館、國學館、直播館、民宿等年輕化的新業態,同時挖掘小吃博物館、箍桶、制杆秤等傳統項目的文創價值。”
杜澤老街開街以來日游客量最高時達6萬余人次,帶動周邊1000余名村民就業,形成老街特色的“共富工坊”。這從“杜澤老街”的抖音號中可見一斑,最高單條短視頻播放量超過160萬次。張曉麗直播的素材信手拈來,隨時出爐的糕點、現場編制的竹帚,都是原生態的素材。游客用腳步丈量老街,手機另一端的粉絲跟著她的步伐雲游覽。
“箍的是木桶,圈的是時光。”“杜澤老街”抖音號上的短視頻為77歲的老木匠江元興配了非常文藝的文案:他敲敲打打,完成了一個飯甑的制作。在蹲點期間,記者尋訪江元興后了解到,他是“一桶和氣”的制作者,“兩山合作社”為他免費提供了沿街的店鋪,並策劃文案,提升傳統產品的文化內涵,再通過短視頻等流量渠道傳播。遠道而來的顧客,現場訂制了一對桶狀座椅,內可放炭火取暖,單個售價400元。據了解,江元興一年可以賣出100余個大大小小的“一桶和氣”。
“這是街上的老網紅,也是新IP。”宦珠說,游客常常圍在江元興的店門口拍攝。這樣的場景在杜澤並不少見,“每一個鄉土特色都是現成的資源,需要我們動腦筋包裝、提升,打造為新的IP,提升鄉村的吸引力。”
蹲點最后一天,恰逢冬至夜,這是衢州農村重要的民俗節日,也是老街切換到春節時間的標志。沿街的店鋪挂出了紅燈籠售賣,“杜澤老街”的抖音號更新了一條寫對聯的短視頻。“接下去的拍攝主題是年味,歡迎大家來杜澤尋訪傳統年味。”宦珠說。(本報記者 於山 共享聯盟·衢江 豐莉莎 王昕漢)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