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軍時期部隊番號的演變

——人民軍隊番號歷史沿革之一

史波波

2022年12月26日08:25    來源:學習時報

番號,是一支部隊的生命和象征,凝結著歷史見証和時代記憶,承載著輝煌戰績和無上榮光。人民軍隊的番號可以追溯至南昌起義,起義部隊打出了“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不久中央決定建立工農革命軍。此后一段時間,各地涌起一系列武裝起義,建立的武裝叫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工農革命軍陸續改稱紅軍。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軍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全軍范圍內統一部隊番號。

建軍初期,紅軍部隊的誕生、整合或撤銷頻繁,部隊番號缺乏統一規定,甚至出現重復,如紅4軍就有井岡山、湘鄂西和鄂豫皖蘇區3支。1930年4月,中央軍委頒發《軍事工作大綱》,規定各軍番號和活動地區﹔5月,全國紅軍代表大會規定主要根據地紅軍序列與番號。自此,部隊番號日漸規范。至1931年底,紅軍發展為擁有紅一、紅四方面軍、10多個軍約15萬人的主力部隊。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不久,中國革命進入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轉變的新時期。

亦稱中央紅軍的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的前身為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毛澤東部、南昌起義朱德一部、平江起義彭德懷部以及湘閩贛浙等地農民起義組成的地方紅軍。1928年4月中旬,朱德部和毛澤東部會師井岡山,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6月,工農革命軍第4軍改稱紅軍第4軍,又稱“朱毛紅軍”,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戰斗力最強的紅軍部隊。7月22日,彭德懷率部在平江起義,部隊改編為紅5軍第13師。12月,紅5軍主力與紅4軍會師,合編為紅30團。1929年9月,紅30團與湘鄂贛邊境支隊重組紅5軍。次年6月,紅5軍一部與鄂東南地方武裝組成紅8軍。

要打運動戰,必須有正規兵團。1930年6月,贛西南、閩西地區的紅4軍、紅6軍(不久改稱紅3軍)、紅12軍組成紅1軍團,總指揮朱德,政治委員毛澤東。隨后,贛西南地方武裝組成的紅20、紅22軍劃歸紅1軍團。湘鄂贛地區的紅5軍、紅8軍組成紅3軍團,總指揮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湘鄂贛邊地方武裝組成的紅16軍也劃歸紅3軍團。8月,紅1、紅3軍團合編為紅一方面軍,共3萬余人,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毛澤東。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粉碎國民黨軍三次大規模“圍剿”,殲敵約8萬人。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成立,紅一方面軍改由其直接領導和指揮,稱中央紅軍。12月中旬,國民黨軍第26路軍在趙博生、董振堂等率領下起義,改編為紅5軍團,編入中央紅軍。

1933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中央紅軍在周恩來、朱德率領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第五次反“圍剿”中,中央紅軍組建紅7、紅9、紅8軍團,苦戰一年,被迫於1934年10月實行戰略轉移。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吳起鎮,結束二萬五千裡長征。11月初,陝甘支隊與紅15軍團會師,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下轄紅1軍團、紅15軍團。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紅一方面軍取得山城堡戰役勝利,對於穩定陝甘寧根據地局勢,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促進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沒有蝕本”的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的前身主要是賀龍領導的湘鄂西農民軍、周逸群領導的洪湖地區游擊隊以及湘鄂贛邊區的地方武裝。1928年3月,賀龍在桑植創建工農革命軍,后整編為紅4軍。1929年12月,周逸群等領導的鄂西游擊總隊擴編為紅軍中央獨立師,后擴編為紅6軍。1930年7月,紅4軍(后改稱紅2軍)、紅6軍會師,兩軍合編為紅2軍團。1931年3月,紅2軍團改編為紅3軍。

1933年6月,湘贛蘇區的紅8軍、湘鄂贛蘇區的紅18軍分別改編為紅17師、紅18師,合編為紅6軍團。湘贛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6軍團轉移湘中,於1934年10月與紅3軍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紅2、紅6軍團發起湘西攻勢,至1935年1月初步建成湘鄂川黔蘇區。

1935年9月,國民黨軍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起新的“圍剿”。11月19日,紅2、紅6軍團主力戰略轉移。部隊經搶渡烏江、烏蒙山回旋戰、巧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1936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紅二方面軍的成立,對於反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維護全黨全軍團結,促進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開創中國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11月,毛澤東對紅二方面軍部分領導說:“你們1萬人,走過來還是1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跡,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

艱難奮戰的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的前身主要是鄂豫皖、鄂東南地區的農民軍和游擊隊。1927年11月至1929年11月,我黨先后領導黃(安)麻(城)、商(城)南、六(安)霍(山)起義,組成工農武裝,分別在鄂東北、豫東南、皖西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到1930年1月,上述武裝分別編為紅軍第11軍第31、第32、第33師。4月,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6月,成立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12月,紅15軍由蘄(春)黃(梅)廣(濟)地區轉戰到鄂豫皖蘇區的黃(安)麻(城)地區。

1931年1月,鄂豫皖蘇區紅軍在群眾配合下,打破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1月中旬,紅1、紅15軍合編為紅4軍,於5月底粉碎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7月,主力南下作戰。10月,在皖西組建紅25軍。11月7日,紅4、紅25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紅四方面軍發起4次進攻戰役,殲敵6萬余人,粉碎了敵第三次“圍剿”的企圖。紅四方面軍發展至4.5萬人,蘇區面積達4萬余平方公裡,人口350多萬。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30余萬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由於張國燾錯誤指導,紅四方面軍被迫於10月戰略轉移。12月中旬,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很快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縣絕大部分地區。1933年2月中旬,川陝蘇區初步建成。7月上旬,部隊進行擴編,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師為基礎,擴編為第4、第9、第30、第31軍。經過10個月的艱苦作戰,川陝蘇區進一步鞏固。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四方面軍進行嘉陵江戰役,殲敵1萬余人,攻克8座縣城,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至1936年10月大會師的19個月中,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經歷了極為曲折的過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長征,先后往返雪山草地,與敵戰斗千百次,在川、康、甘、青四省邊境地區宣傳了革命思想,播下了革命種子,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的大會師。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