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08:46 來源:學習時報
早期圖書館閱覽室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隨著中央黨校的誕生而建立,歷史可溯源至1933年江西瑞金中央蘇區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圖書資料室。在近90年黨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圖書和文化館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眾多學術界著名人士的關懷與支持,經歷了基業創建、逐漸完善、穩步建設和繼往開來四個階段,規模由小到大,藏書由少到多,資源由儉到豐,形成了如今具有黨校特色的大型圖書館。
烽火歷程中創建基業(1933年3月—1947年)
1931年11月,中央蘇區召開了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在江西瑞金創辦蘇區中央局黨校。1933年3月13日,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在中央蘇區江西瑞金洋溪村開學,這就是中共中央黨校的前身。為了配合教學工作和學員學習的需要,學校建立了圖書資料室。由於條件所限,當時的圖書資料室僅是一間簡陋的平房,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是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的政治理論教員,兼管圖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圖書資料室主要藏有中央蘇區出版的各類書籍和報刊,包括馬克思主義著作,政治、軍事、教育圖書,以及《紅色中華》《列寧青年》《蘇維埃文化》等報刊。由於環境艱苦,加上敵人嚴密封鎖,蘇區之外的圖書資料的收集非常艱難,但資料室還是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上海等外界的書刊。1934年10月,瑞金中央蘇維埃各機關開始跟隨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歷經艱險,資料室的書幾乎全部在路上遺失,到延安時隻剩下一本《資本論》。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到達陝北瓦窯堡,立即恢復黨校,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正式定名為中共中央黨校。1937年2月,中央黨校遷入延安。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圖書館隸屬校教育處領導下的圖書材料科,當時的書刊資料來源主要是:(1)延安出版物的分配。(2)國統區圖書。(3)抗日根據地圖書。(4)到延安的人員捐贈圖書。(5)蘇聯出版的俄文圖書,包括馬列著作、政治經濟學著作、文學名著等也通過各種渠道帶進延安。
這段時期的圖書館館舍是一孔窯洞,書、報刊的收藏、閱覽、外借在一處,十分擁擠。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延安,中央黨校暫時停辦隨中央機關向華北地區轉移。撤離前,圖書館工作人員將館藏報紙和內部文件等全部燒毀。圖書、期刊則轉移到廢棄窯洞內,將窯洞口封死,實行堅壁清野。
艱難歲月中逐漸完善(1948年—1977年2月)
1948年7月,黨中央指示“為著適應時局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央決定創辦高級黨校,名為馬列學院”。任務是“比較有系統地培養具有理論的黨的領導干部和宣傳干部”。11月,馬列學院第一班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溝開學,圖書館也隨著學院的誕生而重建。當時圖書館是一間五六平方米的平房,沒有書架,藏書不足3000冊。
1949年4月,圖書館隨著馬列學院遷至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藏書增至4000多冊,書庫和閱覽室面積有30多平方米。同年10月,圖書館隨馬列學院遷到現在的中央黨校南院。1953年,為適應馬列學院正規化教育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學院在南院湖心島上建成一座兩層樓房、面積1000平方米的新館,中央黨校圖書館第一次有了獨立館舍。此時的圖書館根據學院教學方針、任務,在業務建設方面,明確工作重點是按照課程設置為學員購買、配發學習用書和配借學習參考書,積極採購適應教學需要的各類新書。在保証新書刊採集的同時,注意收集新中國成立前有價值的舊書。據統計,當時館藏中文平裝書58247冊,線裝書12698冊,外文書2007冊,共計72952冊。報紙2610冊,期刊4372冊,畫冊405冊,照片65套,共計7452冊。館藏總計80404冊。
1955年8月,馬列學院改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這個時期圖書館緊密配合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擴充書刊資料,改善辦館條件,開設資料室,加強管理,提高服務質量,使圖書館得到進一步發展。1958年,主樓東北側開始施工新建圖書館,1962年竣工。建筑面積6253平方米,磚混結構。建成后的圖書館成U形,南側6層為圖書館書庫﹔北側兩層,一層為綜合閱覽室,二層為專業圖書閱覽室﹔中間部分一層為採編室,二層為圖書借閱室,三層為輿圖及善本書室。圖書館設計藏書100萬冊,此規模在當時的北京位居前列。
與時俱進中穩步建設(1977年3月—2018年3月)
1977年3月,中央黨校復校。同年10月,黨中央作出決定,要求把黨校辦成捍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堅強陣地,一個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模范。圖書館進一步提高對自身發展的要求和定位。
1980年8月,圖書館成立了中央黨校圖書資料委員會,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國外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科學研究圖書展覽”,展出了一大批外文原版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著作,計10000種,12000冊。這批圖書展出后,入藏我校圖書館,充實了外文館藏。為學校研究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與此同時,圖書館成立外文部,實現外文書刊採、編、借、閱一條龍作業。
1983年7月,由校部辦、教務辦、科研辦、圖書館聯合發布《關於收藏本校教材、學術文獻及各種出版物的具體辦法》,收集復校以來教學科研資料及出版物5600余件。截至1988年底,館藏文獻總計196033種,1260981冊。
1991年6月,根據校委的決定,在中央黨校召開全國省級黨校圖書館館長會議,這是黨校圖書館發展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中央黨校圖書館為了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扎實開展了很多工作,將圖書館建設正式推向了現代化軌道。20世紀90年代末,圖書館開始自建數據庫的建設,並逐步引入數字資源,開始邁向數字圖書館的新時代。
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面向二十一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印發,《決定》提出:要加大領導干部和理論骨干的培訓輪訓力度,適度擴大黨校辦學規模,努力改善黨校辦學條件,積極推進教學手段和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2001年,中央黨校現代化的綜合教學樓在校園中軸線的北端成功落座,圖書館遷入綜合教學樓,原圖書館改為檔案館。此后的20年間,圖書館不斷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向現代化多功能圖書館轉軌,圖書館的各項建設步入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
繼往開來中呈現旖旎風光(2018年3月至今)
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統一部署,為全面加強黨對干部培訓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謀劃干部培訓工作,統籌部署重大理論研究,統籌指導全國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工作,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整合,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校院合並為圖書館的發展揭開了新篇章。
圖書館在校(院)領導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緊鑼密鼓的建設,於2020年1月1日,將綜合樓二樓閱覽室正式向全體教職工和學員開放。該閱覽室一開放,就成為了校園中的“網紅打卡地”,其舒適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化的氛圍,獲得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
2021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校(院)委會在校(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工作方案中提出建立中共黨史文獻中心。按照校(院)委會的決策部署,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積極有序推進文獻中心的建設工作。在圖書館全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2021年12月31日,中共黨史文獻中心正式啟用。中心以中共黨史教研部移交的文獻資料和館藏黨史文獻資源為基礎,集典藏、閱覽與展示功能於一體,兼具專業性和研究性。
多年來,圖書館緊扣“突出主題、聚焦經典、形式多樣”的總體要求,以加強黨性教育、堅定文化自信為重點,組織面向學員的文化交流和文藝展演活動多達數千場,在夯實宣傳思想重要陣地、打造黨性鍛煉“第二課堂”、搭建校園文化交流平台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在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館,人文氣息逐步濃厚,環境更加優美,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為教學科研咨詢提供服務的條件上升到一個新水平。目前,圖書館有紙質文獻150余萬冊(件),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中共黨史、黨的建設等重點學科文獻和地方志文獻的收藏居全國前列。提供100余個數據庫,涵蓋中外文電子圖書、綜合期刊、電子報刊、數據分析平台等。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性工程。未來,圖書館人將繼續調研,精選各類資源,適度擴大規模,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合作,推進資源的共建共享,努力為校(院)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圖書和文化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