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09:08 來源:海南日報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
“這就是黑臉琵鷺吧?”
“是的,它可是‘鳥中大熊貓’。”
12月21日下午,儋州新州鎮新英社區洞口塘村,海南日報記者跟著儋州灣濕地護鳥隊員趟進村邊灘涂,尋訪候鳥越冬的生活軌跡,黑臉琵鷺不經意闖入眼帘。
初見黑臉琵鷺,人們很難不被它別致的長相吸引——黑嘴和黑色腿、腳,前額、眼線、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鮮明的“黑臉”﹔它的嘴很長,扁平如湯匙狀,和琵琶頗為相似。
“它不僅長得特別,‘身份’同樣不一般。”一旁身穿迷彩服的護鳥隊隊長陳正平向記者科普: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作為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它的生存狀況直觀反映區域生態環境情況。
眼前的四五隻黑臉琵鷺,分散在一片寬闊的灘涂濕地上。它們用自帶的長“飯勺”,在灘涂上不時“覓食”:小魚、小蝦、蟹等來者不拒。即使在“吃飯”,它們仍保持機警,尤其對異響格外敏感。
“親近,不靠近。”輕聲說完,同行的護鳥隊隊員郭傳經站定,取出挂在脖子上的單筒望遠鏡,一眼睜、一眼閉,通過鏡頭觀測記錄鳥類數量、位置等信息,並用手機將黑臉琵鷺的最新信息上傳到網上的觀測數據庫。
約半個小時的觀測后,記者征得在休息的郭傳經的同意,看到了近4年來黑臉琵鷺和儋州灣越發緊密的“緣分”,赴儋州越冬的數量逐年增長:2019年,22隻﹔2020年,24隻﹔2021年,38隻﹔2022年至今已超過40隻。護鳥隊和越冬的鳥類總是如約重逢。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來儋州灣濕地越冬的黑臉琵鷺,早到了好幾天。護鳥隊隊員何三德在10月25日,就發現首批4隻。“至少提前了一周,它們就來儋州做客了。”他說。此前,越冬的慣例是當年11月到次年5月。
儋州灣濕地護鳥隊2019年成立以來,生活在濕地周邊村庄的村民主動申請加入護鳥隊,從最初的幾個人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巡河、護鳥早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也成了候鳥越冬每年都能見到的“老朋友”。
謝健強、謝才浩兩位隊員生活在儋州灣旁的新州鎮泮山村,這裡是黑臉琵鷺重要的落腳地。由於該村稻田較多,寬闊的水田上經常能看到黑臉琵鷺的身影,栗樹鴨等多種鳥類也常來這裡,最多時候有上千隻鳥類“扎堆”。
鳥多了,“老朋友”也有了新煩惱——由於候鳥越冬的周期,和當地村民耕種的時間有部分重疊,一些村民剛種下不久的小秧苗容易被呼嘯而至的鳥兒踩倒,收成受到一定影響,人和鳥的關系一度鬧得有些僵。
發現問題的護鳥隊隊員們經常進村入戶耐心地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爭取政府部門和當地村委會的大力支持。經長期倡導,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並沒有傷害來此覓食的鳥類。
臨近傍晚,陳正平和隊友們揮別鳥兒,結伴回家。同一片濕地,同一個夢想。保護濕地,他們永遠在路上,隻為守護候鳥的“家”。
(本報那大12月22日電 本報記者 曹馬志)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