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1950年東北地區的“南廠北遷”運動

盛雷

2022年12月21日08:3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1950年東北地區的“南廠北遷”運動

  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為了配合這一決策實施,中共中央於10月8日發布命令,將一部分位於沈陽、大連的工廠向北遷移至哈爾濱、齊齊哈爾,短期內在黑龍江地區新建一個工業基地,史稱“南廠北遷”運動。

  一場“有計劃有准備的遷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對東北工業建設寄予厚望。1950年3月3日,毛澤東在從莫斯科返回北京的途中特意經停沈陽,向東北地區廣大黨員干部發出號召:“東北是全國的工業基地,希望你們搞好這個工業基地,給全國出機器,出專家。”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由於新中國約80%的工業集中在東北,其中的半數以上又在東北南部,即遼寧省,而遼寧和朝鮮隻隔著一條鴨綠江,因此中國領導人一面密切注視著朝鮮局勢的變化,一面也同時命令解放軍東北邊防軍做好准備。

  自8月開始,美軍軍機多次飛越中朝邊境進入中國領空襲擾,嚴重威脅到了新中國工業建設的安全。

  面對不斷迫近的戰爭威脅,東北局於8月30日向中共中央匯報朝鮮戰況時指出,東北的工廠集中在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幾座城市,距離中朝邊境不遠,面臨敵機空襲的危險,建議把上述地區所有工廠和設備疏散至中蘇邊境。一是便於從蘇聯進口物資器材,二是美軍不敢貿然轟炸這一區域。

  中共中央委派周恩來就該問題組織相關人員磋商,聽取各方意見。9月1日,周恩來召集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雲、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等人商議此事。經過緊急研究,參會人員一致認為,東北工廠暫時無法全部疏散,但為了提防局勢惡化,可以嘗試搬遷一部分。

  對此結果,毛澤東表示贊同。9月3日,他電復東北局:“工業遷移,問題甚大,以從積極防空著手,主要的不遷,隻遷某些部分為宜。”同時要求東北方面迅速派人來京接洽,制定詳細計劃。

  經過中央、地方相關負責同志夜以繼日的努力,9月14日,《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出台。《意見》指出:遷移工廠的目的並非消極疏散,而是要在黑龍江地區新建一個工業基地,與遼寧工業基地形成南北呼應之勢。《意見》還對遷移方針作出明確指導,必須“有計劃有准備地遷移”,不得倉促草率。

  從遷廠到重建僅用百日

  《意見》出台的第二天,美軍從仁川登陸,10月7日,悍然越過三八線,將戰火引向中朝邊境。8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決定出兵援朝,並於當天批准東北工廠遷移。

  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東北局迅速擬定北遷工廠名單。除去短期內無法遷移的鋼鐵、化工等工廠外,決定以軍工、機械、電工、紡織、橡膠、造紙、機車七大領域23家工廠作為首批遷移對象。

  遷移的第一步是准備工作。為了避免驚動敵人,中共東北局決定必須在短期內做好所有准備工作。這次遷移涉及近20000名職工,7000件設備。在各廠黨委的宣傳動員下,廣大職工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熱忱踴躍響應。各廠車間紛紛成立“戰地小組”,採取生產小組包干制,對平日管理的機器設備包拆、包裝、包搬、包運,為保証遷移日夜奮戰,按時完成准備工作。

  10月底,各廠相繼抵達指定地點。此時的哈爾濱、齊齊哈爾兩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新廠址雖然佔地廣,但是地處郊外,環境惡劣,廠房多系臨時改造,並不適合工業生產需要。有順口溜形容當時的困難:“四角炮台迎風站,七幢營房掉瓦片,抬腳過溝坎,廠外狼奔走,提著木棍上班來。”面對困境,職工們在廠黨委的領導下,發揮主人翁精神,一面修繕廠房,一面搬運機器,一面改善生活環境,用最短的時間將人員、設備安排妥當。

  11月中旬,重建工作有序展開。在滴水成冰的冬季,他們在拆卸、運輸、安裝機器的繁重任務中,發揮工人階級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克服自然環境給遷廠工作造成的困難,為盡快復廠、生產而努力工作。已完成搬遷的工廠相繼召開“愛國主義建廠競賽”動員大會,提出用100天時間,完成建廠投產目標,用競賽的方式支援抗美援朝。在改修廠房工作中,組織大批的木工、瓦工頂風冒雪及時地改修廠房、宿舍。省、市領導組織機關干部,工會號召並帶領工人,義務勞動搶運砂石,為改修工程提供幫助。電業工人克服一切困難,以最快的速度架設供電線路,保証電力供應,使“南廠北遷”的工廠順利地完成了廠建任務……有工人編了一首快板激勵大家:“寒風隻當電風扇,乘雪搬運更輕便,哪管零下四十度,定要百日把廠建。”廣大職工掀起建廠競賽高潮,有5家工廠在1950年年內完成重建。至1951年6月,參加“南廠北遷”的工廠基本全面投產。

  用雙手創造人間奇跡

  “南廠北遷”后,各工廠為保証抗美援朝戰爭前線的軍用物資和武器設備的供應,全力投入支援抗美援朝的運動中,前方需要什麼,工廠就生產什麼,把工廠變為支援抗美援朝的后方戰場。

  對於這段艱苦歲月,那些經歷者無不感慨萬分。哈爾濱電機廠原廠長白楊在回憶工廠重建時激動地說:“那個時候,沒有誰要加班工資,更看不到獎金,到處洋溢著火一般的熱情,時時聽到勝利的歡笑聲。有了這種革命精神,千難萬險腳下踩,人間奇跡雙手創。”

  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原副廠長高連城在回憶往昔經歷時感慨道:“前方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化成了每個職工及其家屬的自覺行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

  “南廠北遷”擴大了東北地區的工業生產能力。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鶴崗、北安等城市的工業基礎、城市布局和人口數量、經濟格局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南廠北遷之前,哈爾濱、齊齊哈爾等主要城市均為消費型城市,除了少數水平低下的近代小型工業企業外,隻有少量日偽時期服務於軍事目的的重工業企業。南廠北遷徹底改變了黑龍江地區這種落后的經濟局面。由於南廠北遷,齊齊哈爾市區人口增加約14萬人,1952年工業產值比1949年增長4倍多﹔哈爾濱1951年工業產值比1950年增長6成多,到1952年,黑龍江省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工業省份,為抗美援朝前線生產大量急需物資。黑龍江省委原書記趙德尊指出:北遷工廠帶來的熟練工人、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隨后“一五”計劃期間黑龍江大型企業的建設打了一個好底子。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黨史教研部)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