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09:03 來源:雲南日報
當前,雲嶺大地正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
11月14日至11月27日,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先后派出5個採訪組分赴全省各地,記錄雲嶺大地廣大基層干部群眾以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新舉措和新氣象。從關河峽谷到滄源佤鄉,從獨龍江鄉到幸福之城騰沖、喀斯特綠洲西疇……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展現新氣象,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實現新進展,在民族團結進步上取得新成效,共同團結奮斗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11月26日,記者在昭通市大關縣木杆鎮細沙村看到,漫山遍野的筇竹林蒼翠欲滴,採筍道路、採筍用房、育苗基地等配套設施齊全。通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筇竹產業,當地群眾鼓起了錢袋子,拓寬了致富路。
“筇竹筍是寶貝,竹竿也能賣錢,這根竹子竹齡3年多,長2.1米,直徑2厘米,至少能賣10塊錢。”竹林深處,細沙村筇竹種植大戶何永兵正在對竹林進行冬季管護,他將生長弱小、密度過大的竹子砍掉,確保來年的竹筍產量更高、竹材長勢更好。
“今年採鮮筍6噸多,賣了6.5萬元。”何永兵算起增收賬,“我家種了700畝竹子,其中100畝進入採筍豐產期,隻要管理得好,3年后剩余的600畝竹子也將全部投產,賣竹筍的收入至少有40萬元。”
“竹筍是採不完的,一片竹林採筍周期有五六十年,竹產業就是助農增收的‘綠色銀行’。”細沙村黨總支書記羅坤芬說,按照“黨支部+村集體經濟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細沙村發展竹產業4.8萬畝、戶均筇竹51畝。今年實現筇竹產值800多萬元,帶動戶均增收8600元、人均增收2500元。
抬頭見綠、伸手摘果、彎腰摘菜,鄉村變得有詩意﹔出門看花、上山採茶、歸家織布,群眾生活很愜意。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糯良鄉賀嶺村委會斗東自然村,記者在村民衛玉花家感受到了佤鄉人民別樣的幸福。
“現在道路寬敞、房子好看、村容整潔,住著特別舒心﹔家門口就是茶山,不遠處就是茶廠,採下來就能賣錢,日子也特別好過。”衛玉花說,佤山茶廠在旁邊的大寨自然村建了一條紅碎茶生產線,村裡的茶都不愁銷,而且都實現了機器採茶,她家的20畝茶一年能賣四五萬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推進鄉村振興、強化產業支撐、促進群眾增收的信心和動力。”糯良鄉副鄉長楊易說,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鄉村振興項目謀劃,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幸福之歌。
生態紅利美了環境富了群眾
11月,獨龍江兩岸進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走進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最北邊的克勞洛原始部落,四周群山環繞,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曲徑通幽,28棟傳統民居牆上布滿了獨具民族特色的壁畫,大批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以前,克勞洛寨子布局凌亂、人居環境差,不僅影響了村容村貌,還給村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為改變寨子環境,村民們用廢棄的枯木制成花盆,將就近取材撿來的鵝卵石鋪滿步道,把一個個木牌變成引路牌。如今,克勞洛已成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張名片,五湖四海的游客紛至沓來。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75歲的文面女李文仕一次次與慕名而來的游客合影,一遍一遍講述著獨龍族文面習俗。李文仕的女兒李玉花把村民們手工制作的獨龍毯收集起來,擺放在自家院子裡銷售,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初冬的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興街鎮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風景宜人。站在山頂觀景亭遠眺,獨具特色的民居與綠色果園交相輝映,昔日的石漠荒山如今欣欣向榮,一幅宜居宜業宜游的喀斯特綠洲新畫卷躍然眼前。
“原來村子周邊到處是石漠荒山,一片荒涼,不適宜居住。自從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后,村裡的山綠起來、水清起來,變成了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興街鎮三光村村民高仕仙高興地說,現在村裡環境變好了,發展機遇也更多了,鄉村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她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近年來,當地政府引進公司,發展綠色產業,打造觀光農業,流轉群眾土地,吸引周邊群眾來基地務工。“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錢又顧家,真好。”興街鎮多依坪村村民常以秀說,她和丈夫除了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還有一筆地租收入。
“通過實施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西疇縣興街鎮黨委書記蘇科精說,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
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艷
冬日的佤寨沐浴在暖陽中,黃牆黛瓦、牛頭圖騰,原始又古朴。
“司莫拉佤族村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文化大融合。”騰沖市清水鎮副鎮長、三家村黨總支書記趙家清說,司莫拉佤族村佤族文化豐富多彩,木鼓舞、甩發舞等以優美、健康的形象享譽中外,它蘊含著勤勞勇敢、團結和諧的民族精神。
行走在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展示民族團結進步的標語隨處可見。“我們開展唱一首歌、跳一支舞、講一個民族團結故事、做一道民族團結美食、建一個民族團結文化研學基地‘五個一’活動,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趙家清說。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興產業、淳民風、促團結,講好幸福司莫拉故事,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之花在這裡越開越艷。
近年來,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村裡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全村73戶村民以資金入股、年底分紅,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隨著鄉村旅游業發展,來村裡“打卡”的游人越來越多。農家樂、民宿、特色小吃一條街等新業態應運而生,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佤族青年返鄉創業,佤族群眾過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藍天白雲下,昭通市彝良縣鐘鳴鎮寨上苗寨文化牆上幾個大字十分醒目。11月24日下午,二十大代表、雲南電網彝良供電局總經理助理吳長碧來到苗寨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鄉村振興和民族工作實際,回顧了黨的好政策給寨上苗寨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了苗家兒女與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強勁動力。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宣講剛結束,64歲的苗族婦女楊興芬起身清唱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現場鎮村黨員干部群眾不約而同深情合唱,嘹亮歌聲在寨上苗寨久久回蕩。寨上苗寨黨支部書記王明銀說,現在的日子越過越好歸根結底是有黨的堅強領導,苗家兒女將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團結奮斗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本報記者 沈迅 茶志福 陳飛 黃鵬 楊艷鵬)
【觀察】
補短板 揚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當前,全省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推動黨的科學創新理論深入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在補短板上下功夫。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當前廣大農村地區和脫貧地區最要緊的事情。從烏蒙山區腹地到怒江大峽谷,再到佤山滄源、邊城騰沖、文山西疇,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群眾聚焦增收主線,補產業發展短板、基礎設施短板、鄉村振興短板、城鎮化短板、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的全過程。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在揚優勢上下功夫。“筇竹之鄉”大關縣竹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天麻之鄉”彝良縣抓黨建促天麻產業發展、帶動6萬人增收,“世界佤鄉”滄源佤族自治縣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園,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雲嶺大地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和豐富多樣的物種資源,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培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新業態,努力闖出一條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本報記者 沈迅)
【聲音】
黨的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幫助我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我們思源社區居住著來自昭通市5個縣區的搬遷群眾共1643戶8011人,大家以前住的是土牆房,走的是泥巴路,喝的是望天水,吃的是苦蕎飯,現在家家戶戶住新樓房過上好生活,學校、醫院、文化廣場、集貿市場都在家門口,不管是居住環境還是出行條件都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飲水思源,砥礪前行,新征程上,我們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堅持抓黨建促勞動力轉移就業,因地制宜抓實產業發展,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團結帶領社區群眾共同努力奮斗,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思源社區黨委副書記 吳家貴
這十年,村裡變化很大,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網絡也通了,生活越來越方便。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還發展起了草莓產業,家裡買了車,正在拆舊房建新房,日子正一天天變好。這些年的變化,都得益於黨的好政策。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讓我對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滿期待,對進一步做大做強草莓產業充滿信心。我堅信,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黨的各項惠民惠農政策越來越多,今后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新馬街鄉坪壩村委會龍潭坡村小組村民 張貴相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收信人”,我們班洪鄉班洪村始終牢記囑托、凝心聚力、團結奮斗,堅定不移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我們以綠美鄉村建設為契機,持續提升村庄形象,建設美麗家園﹔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成功創建南滾河國家公園觀象第一村,讓好資源變成了好“錢”景。接下來,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思路,持續打響“班洪辣椒”“班洪竹筍”“南滾河蜂蜜”品牌,全力做實三產互動、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推動阿佤山鄉村全面振興,更好地促進邊民富、邊疆穩。
——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黨總支書記 楊志良
這些年,我們家發生了幾個大的變化:一是兒子光榮退伍后,又繼續上大學﹔二是女兒讀研究生即將畢業﹔三是家裡花了20多萬元翻新了房屋,開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生活越過越好。村裡還成立了旅游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注冊“司莫拉”商標系列產品,設計了司莫拉徽標、研發系列農特產品,引進企業進行批量生產,幸福路越走越寬闊。好日子等不來、要不來,隻有奮斗。我們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滿懷信心、鼓足干勁、團結奮斗,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保山市騰沖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 李發順
當前,獨龍江邊境派出所掀起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全體民警輔警堅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派出所各項工作的全過程,組織抵邊警務室和一線執勤民警輔警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站在邁向新征程的奮斗新起點上,我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守住安全底線,守好國門,管好邊境,讓邊疆群眾生活更加幸福。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邊境派出所教導員 苟同偉
(本報記者 沈迅 黃鵬 茶志福,楊艷鵬 陳飛整理)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