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石家庄四藥集團

產學研融合,每月都有新產品獲批

2022年12月20日08:42    來源:河北日報

【關鍵詞】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新聞現場】

12月5日,在石家庄四藥集團藥物研究院液相實驗室,該集團創新部部長楊嫻緊盯著儀器屏幕,認真記錄抗肝纖維化創新藥ADN-9的純度含量檢測數據﹔團隊成員操作著大大小小各種試管、儀器,每個人都在緊張有序工作。

楊嫻介紹,ADN-9是治療肝纖維化的一類新藥,前期研究數據表明,ADN-9高效低毒且多靶點綜合作用等特點突出,藥品研發成功后有望填補國內空白。這是繼抗腫瘤的NP-01等藥物后,石家庄四藥開展研究的第5個一類新藥。

前些年,石家庄四藥一直以大輸液生產為主導,給人的印象曾是大輸液“一業獨大”。

石家庄四藥大輸液產品的內控質量標准和產銷規模在國內名列前茅。但是,在新醫改走向縱深的背景下,限輸限抗、“兩票制”等政策疊加,大輸液產品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

石家庄四藥集團董事局主席曲繼廣介紹,適應產業升級大勢,石家庄四藥明確提出仿創結合、突出特色、把握重點的研發思路,統籌推進仿制藥、創新藥、特色原料藥和一致性評價品種的開發研究。集團投入7億元建設了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藥物研究院,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每當夜幕降臨,石家庄四藥藥物研究院實驗室的燈光總是亮著。五百多名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研發人員在各自崗位上做實驗、分析數據,推動研發項目早日轉化落地。

今年以來,石家庄四藥獲得各類產品批件36個,其中制劑批件27個,獲批數量超過了前十年的總和。目前,石家庄四藥在研新產品達200多個,涉及臨床抗腫瘤、抗病毒、抗菌、心血管、消化、麻醉等各領域。今年前9個月,特色仿制藥研發獲批和申報數量全國第一。

“2020年藥物研究院剛投用時,四藥一年能有兩三項產品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就不錯了。現在,我們每個月都有兩到三項產品獲批。”曲繼廣說,當前石家庄四藥藥品結構正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加速轉變,科研開發也從仿制開發邁向原始創新研究,一項項復雜制劑、創新藥物正被納入研發規劃。

曲繼廣表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石家庄四藥要持續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聚合創新資源,圍繞抗體藥物、抗腫瘤、新型和復雜制劑等領域,聚焦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和創新藥物攻關,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研發投入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從2020年的2.16億元到2021年的3.32億元,石家庄四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今年上半年,企業研發投入已接近2020年全年。目前,石家庄四藥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重接近10%,在國內醫藥行業位居前列。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曲繼廣介紹,石家庄四藥把科研人員當成“香餑餑”,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為其提供高水平薪資和國內一流的科研環境,並建設“專家樓”解決居住之憂。企業還為研發骨干配備了102台汽車作為代步工具,更是讓大家的工作熱情進一步高漲。

為加速創新產品落地,石家庄四藥既依靠自身研發力量,也注重借腦借智。目前,石家庄四藥正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廣基、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陸濤科研團隊等專家團隊開展小分子化合物、特色首仿藥物研發聯合攻關。同時,石家庄四藥還與中國藥科大學、沈陽藥科大學、河北醫科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校企人才聯合培育機制。

人才和項目的不斷入駐,讓藥物研究院生機勃勃。“藥物研究院是按照當時行業最高的發展速度和最先進的設計理念進行建設的,但沒想到僅僅三年時間就有些不夠用了。”曲繼廣說,先進儀器設備配置面積佔研究院使用面積的三分之一,由於各項研發工作進展迅速,目前儀器設備已經難以滿足研發需要。

曲繼廣表示,石家庄四藥將加緊在石家庄高新區、經開區建設和謀劃一批具有帶動能力的產業化項目,盡早實現達產達效、落地落實。石家庄四藥的目標是晉級中國醫藥企業50強、創新20強行列,“十四五”末爭取實現總產值、業務收入超200億元。

【記者手記】

“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要爭取盡早完成這個項目的一期臨床申報。”

“成果是干出來、搶出來的,不努力就會落后,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工作狀態。”

採訪中,從研發人員話語裡,記者深切感受到他們堅持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作為國內大輸液行業的“龍頭”,石家庄四藥在保持傳統優勢基礎上,又在創新藥和仿制藥領域不斷拓展,並取得不錯的成績,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辛勤努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石家庄四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能夠實現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做法值得借鑒。(河北日報記者 馬彥銘)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