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08:34 來源:北京日報
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園區外景。 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一個嶄新的園區,要用多長時間完成產業組織?在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答案是兩年。從2018年11月開園,用兩年時間完成產業組織,如今又一個兩年過去,這個建筑面積僅22萬平方米的“4歲”新園區,已經佔據北京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走在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林立的高樓都是藍色幕牆和金色邊框,科技感十足,讓人產生暢游在集成電路裡的幻想。園區裡,企業是主角。一粒種子就能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明瞰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我身邊坐著的是一位高校教授,聽他談起正在研究的基於石墨烯的遠程紅外芯片。”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執行總經理許正文回憶起一次參會的結緣:“我當時很感興趣,出於職業敏感,感覺這個技術很有特點,回來就找專家論証,都認為這項技術是一個空白,一旦實現,將是顛覆性、突破性的。”
雖然當時項目還處在研發計劃階段,但專家們一致認為它值得扶持。在園區成立之初就搭建的“一平台、三節點”產業服務體系幫助下,2019年12月,以基於石墨烯的遠程紅外芯片為主打的明瞰科技完成注冊。
說起“一平台、三節點”,許正文如數家珍。“一平台”是一站式線上線下企業聚合服務平台。“三節點”是人才節點、孵化節點和投融資節點。建起了“中關村芯學院”,幫助企業定制化培養人才﹔成立了“芯創空間”孵化器,幫助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發起設立了芯創基金,“科技金融+認股權池+基金投資”覆蓋企業早中晚期全生命周期的資本需求,從而形成了產投聯動的科技園區新發展模式。
注冊次年,明瞰科技就獲得了天使輪融資,完成了樣品芯片的交付。
科技的種子在這裡茁壯成長,“移栽”的大樹也在這裡枝繁葉茂。
走在普源精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許多看似不起眼的設備,都是中國“首台”“首款”。這家成立於1998年的企業,是目前國內測試測量行業中唯一擁有數字示波器自主芯片研發能力的企業,2021年3月,企業選擇將北京研發總部落地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
“今年4月8日,我們成功上市科創板,非常感謝園區對我們的支持。”普源精電北京研發中心研發總監龔桂強說,園區裡除了有很好的產業協同生態體系,還有眾多產業對接活動和產業展示活動。
“這裡匯聚了北京市一大半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使得我們跟一線芯片設計團隊開展科研攻關、產業銜接更順暢。”作為運營北京市工業芯片創新中心、以央地合作為主要特色的平台型公司,中關村芯海擇優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國產工業芯片的標准研發和場景應用,並推動國產工業芯片進入工業產業鏈。
“在園區‘服務管家’的帶領下,我們成立兩年內就拜訪了園區70%至80%的企業。”在芯海擇優副總經理焦雪鬆的眼裡,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是最好的“提親”人,他們已與30多家國產芯片設計企業簽訂協議,近兩年成功推廣的芯片產品涉及金額近1億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開園4年,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為雙創主體打造的“空間+投資+服務”系統化支持和專業化服務已經結出碩果,匯聚了包括比特大陸、地平線、兆易創新、兆芯等110余家以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為核心的高新企業,其中收入規模過億元的龍頭企業20余家,上市企業近10家,園區總產值已佔北京市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總產值的50%左右,成為國家芯片自主創新的重要陣地之一。
“如今的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已經處於持續滿租運營狀態,並不斷向外擴展生態服務體系。”許正文說,他們已經開始用成功的產業服務體系幫助更多園區提升服務能力、破圈升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賦能北京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本報記者 孫穎)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