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史一棋
2022年12月19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等行動不便人群無人陪診的情況較為普遍。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一種新的職業——陪診師悄然興起。他們陪同患者前往醫院就診,擔任就醫向導,還提供代替排隊、領取藥品、陪伴交流以及交通、就餐等服務。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陪診服務滿足了一部分人的現實需求,但由於缺乏監管、准入門檻低等原因,有的機構或人員以“陪診”之名行“黃牛”之實,妨礙醫療公平。陪診行業健康發展需要監管和行業規范同步跟上,才能更加規范安全。
“早上與客戶會合前,我就做好了准備工作:到醫院取號、給客戶買早餐和礦泉水。客戶到了,我就帶著他排隊、面診、繳費、檢查、取報告、取藥,直到確認完成所有程序,還要幫客戶查好路線,將他送上車,陪診服務才算結束。”小劉一年前辭去了醫院裡的行政工作,做起了陪診師,他團隊中的大多數人也都有過醫院工作經歷。
據小劉介紹,一般需要陪診服務的有三種情況:一是陪同就醫,主要是老年人和孕婦、帶孩子的年輕媽媽等,有的老人對就醫流程不熟悉,有的母親帶兩個孩子看病,需要有人照顧﹔二是代替問診,主要是外地患者,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到醫院面診,就會把病歷、最近情況和問題等發給小劉,請他找醫生咨詢﹔三是跑腿,因為各種原因沒法來醫院的患者也會找小劉幫忙。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以“陪診”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提供相關服務的店鋪超過1400家,有的店鋪月銷量多達上千單。市場上還出現了專門提供陪診服務的網絡平台。
安徽省六安市讀者瞿先生年初在上海某醫院看病時迷了路。“第一次進這麼大的醫院,簡直暈頭轉向。到處都是指示牌,各種診療科室寫得密密麻麻,看得我頭大。門診科室、辦住院手續、繳費、開單子、取藥都在不同方向。門診和檢查也不在一個樓,問了好幾次路才找到地方。”瞿先生說,最后找了個陪診師幫忙,很順利地辦好了手續,“比我自己一點點摸索方便順利多了。”
記者了解到,目前陪診平台有兩種運營模式:一種是一些機構、公司招聘陪診師,統一培訓、分配工作、發放酬勞,服務質量相對有保障﹔還有一種是類似外賣平台的經營模式,即開放平台供大家注冊,在該平台上自主接單陪診。在第二種模式中,無論是否具備相關職業技能,隻需在平台注冊就能夠提供陪診服務,有的並不能真正提供就醫便利,反而可能導致各種各樣的服務糾紛和后續問題。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表示,現行法律法規尚無針對陪診服務的專門規定,實踐中也沒有形成成熟的行業慣例,在患者和陪診師不簽訂書面合同或僅訂立格式合同的情況下,患者、陪診師之間權利義務劃分並不明確。比如,患者在就診過程中權益受到損害,很可能難以分辨是醫院診療失誤還是陪診師傳達失誤。再如,在接受陪診服務時,患者需將身份証件、就診信息、聯系方式、住址等個人信息告知服務提供者,面臨信息泄露風險,陪診師甚至可以通過售賣謀取非法利益。
記者採訪時發現,很多網絡平台都能預約內容相似的陪診服務,但價格卻相差巨大,低的大概50元左右,高的超過600元。服務價格一般根據陪診的難易程度、時間長短調整,難以量化,全由服務提供方開價。定價權完全掌握在運營者手中,平台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控制服務價格。各平台無須相關資格証書即可經營,定價、管理標准不一,為陪診服務市場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
“陪診糾紛多發於醫療資源緊張的地區,讓缺乏專業能力甚至意圖非法牟利的陪診師有空可鑽。如果能改善就醫難現狀,陪診糾紛即可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許澤瑋表示,有關部門應加快構建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尤其是完善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體系,加強對不法診療行為和不規范醫療平台的監管和整治。同時,鼓勵醫院通過提供上門就診、實現患者分流、增加職業人員數量、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供網絡就診等新型診療方式等,主動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鄧勇建議,一方面應構建職業陪診企業認証與資質管理機制,明確行政監管主體,著重從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收費標准、服務質量標准等方面進行規范﹔另一方面應推動形成陪診行業自律,不僅能減輕行政監管的壓力,還能減少陪診師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摩擦,通過市場發展、政策引導“兩隻手”推動陪診行業良性發展。
(楊梓岩、徐思鈺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9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