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09:30 來源:福建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作為支柱產業,石化產業關聯度高、產品覆蓋面廣,對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從曾經不產一滴油到躋身全國石化大省,福建省石化化工產業正呈現后起之秀的蓬勃朝氣,產業營收從2012年的363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772億元,10年增長2.4倍。
石化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龍頭企業如何扎根實業,自主創新推進產業集群聯動?近日,記者深入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一線蹲點採訪。
從福州市中心往東北方向驅車向海,隻需一個多小時,就可到達羅源灣南岸、可門港以西、連江縣坑園鎮紅下村,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就坐落於此。
高聳的鋼塔,遍布的管廊,在這座新崛起的化工重鎮裡,有全球最大的己內酰胺生產基地。
己內酰胺,是重要有機化工原料,主要用於合成聚酰胺(尼龍),生產錦綸、工程塑料、薄膜等。而聚酰胺(尼龍)、錦綸則是織布的重要材料。
曾經,己內酰胺依賴國際化工巨頭供給﹔如今,在恆申集團的推動下,己內酰胺已完全實現自主生產。到明年,可擴產至年產100萬噸。
9年,360億元投資,從一個項目到一條產業鏈,再到一個產業集群,一家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實現零的突破,一個千億化工之園呼之欲出。
突破己內酰胺“卡脖子之手”
在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乘坐安裝了特殊防爆裝置的車輛漫行園區,幾乎見不到工人,但巨大罐體周圍蒸騰的氣體告訴我們,這裡的生產正24小時運轉。園區內,多處可見挖掘機、大型運輸卡車來回穿梭的項目建設場景。
省重點項目、總投資超100億元的申遠一、二期聚酰胺一體化項目已建成投產。
這個項目,見証了己內酰胺產業突破壟斷,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轉變。
回憶起項目的落地,恆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龍記憶猶新。
彼時,在全國最大的錦綸民用纖維生產基地長樂,陳建龍感受到了心頭之痛:錦綸原料己內酰胺供應受制於人,價格昂貴。“我們不是拿著錢去買,而是去求,求他們賣給我。”
2013年,恆申成立福建申遠新材料有限公司,瞄准了一個目標:從化纖跨越到化工領域,自主生產己內酰胺,打破制約中國錦綸業發展的瓶頸。
“申遠成立的那年,我們與荷蘭皇家帝斯曼談判成功,向他們購買40萬噸己內酰胺的技術許可。”陳建龍說。
幾份文件,5年的使用許可,就花了10億元。原因就是己內酰胺生產技術及管理體系帝斯曼做到了全球領先。
4年后的2017年,申遠一期年產40萬噸己內酰胺及聚酰胺一體化項目投產。這讓長樂紡織企業不用跨越700公裡從江蘇採購己內酰胺,隻要70公裡,一個小時便可送達。
這樣的便利,吸引了上下游企業緊隨而來。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液化空氣集團投資4.2億美元,在可門建設生產線,生產己內酰胺上游原料氫氣、合成氨和氮氣。
“氣頭”雖然來了,但如果不能自己掌握生產節奏,還是受制於人。陳建龍介紹,為了自主生產氫氣,恆申大手筆直接收購了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在可門投產的工業氣體工廠,更名為合盛氣體,實現氫氣、合成氨等重要原料的自主生產。
苯酚,是己內酰胺上游環己酮的原料,也曾需要進口且價格昂貴。在國內己內酰胺產量攀升之后,不少企業借機漲價。原料再次受制於人。
“必須把生產自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2018年,恆申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聯合成立福建申馬新材料有限公司,通過採用先進的水合法技術生產環己酮,苯取代了苯酚,實現了材料和成本的自主可控。目前,申馬新材料一期、二期年產20萬噸環己酮項目已先后投產。
同一年,申遠完成收購Fibrant(福邦特)己內酰胺及相關業務,交易完成后,恆申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己內酰胺供應商。(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如今,從“氣頭”,到上游化工原材料環己酮、己內酰胺、聚酰胺,再到紡絲,加彈,整經,織造,染整……由己內酰胺延伸的“綿綸6”八條產業鏈,已在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內建成。
不僅全球規模最大,而且產業鏈最完整,恆申從己內酰胺一個項目延伸到了完整的產業鏈。
“創業30多年,我們執著干一件事——搞實業,做紡織化纖,打造百年企業。這麼多年,我們始終在堅守奮斗。”陳建龍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這為推動實體經濟行業發展增添了底氣和信心。
促進兩大萬億級產業聯動
一家原來僅生產錦綸的企業,串起上下游八條產業鏈,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石化化工與紡織服裝,都是福建萬億級支柱產業。雙龍共舞,兩大產業相互協同、集群聯動,其產業發展的想象空間巨大。
今年3月,省級層面設立了石化-化纖-紡織-鞋服產業專項協調小組,全力推動全省石化化工產業鏈上下游聯動。
7月,省發改委等5部門印發《關於促進石化化工高質量發展 加快打造萬億支柱產業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石化化工產業與電子信息、紡織鞋服、新能源電池等下游產業融合,通過“手拉手”活動,實現石化化工產業與支柱產業、傳統優勢產業之間的集群式聯動和全產業鏈發展。
在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裡,這種“聯動”有了活生生的例子。
2021年,在二期20萬噸/年己內酰胺及聚酰胺一體化項目投產后,恆申即投資53億元動建“園中園”——連江智能制造綠色紡織產業園,短短幾個月就吸引11家紡織企業入駐。
來自長樂的“紡二代”、福建東禾晟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杰,是“手拉手”的典型。
見到林杰時,他正在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察看加彈織造生產線試運行情況。“目前正處於試機狀態,為明年的順利投產做准備。”林杰說。
去年9月,林杰在連江智能制造綠色紡織產業園打下第一根樁,成為園區最早動工,也是建設進度最快的紡織企業之一。
總投資約8億元的東禾晟智能化高檔紡織面料生產項目,建設年產DTY滌綸加彈絲1.5萬噸、高檔紡織面料3萬噸、多功能性加工面料3萬噸生產線。明年上半年,三條生產線將陸續投產,預計年產值超8億元。
上大項目,是東禾晟擴產延鏈,滿足面料採購商需求的需要。但選擇申遠產業園,則是看中了園區的公共配套服務。
“紡織企業如果自己上鍋爐供汽,自己建設施排污,投入太大。”林杰介紹,園區集中排污、集中供汽,可以節約大量公共設施建設資金,更好地把控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錦綸運輸費用,曾經是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之一。八條產業鏈建成后,錦綸在園區內就能購買。“包裝費和運輸費每噸可節省500元,成本比別人低,企業競爭優勢就很明顯了。”林杰說。
兩大萬億級產業在這裡聯動,恆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福建申遠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曦是見証者。
陳曦告訴記者,化纖面料圓機針織、經編機織造以及相應的印染、整理,是化纖紡織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2020年,我們與當地政府規劃布局紡織產業板塊時,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優化園區資源配置,由分散到集中、由中端到高端,帶動區域紡織業上下游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在紡織重鎮長樂,每年對己內酰胺的需求量達60萬噸以上。在省內建成完整的高端己內酰胺產業鏈,徹底改變了之前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我省紡織業的市場競爭力。
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如今,從可門港化工碼頭運抵的苯、液硫、甲醇等原料,在園區產出了用於生產服裝的布料。
產業聯動,正讓產業自主之路越走越寬。
駛向精細化學品產業藍海
恆申離千億化工園區還有多遠?
按照現有的數據,申遠新材料一體化產業園有已投產項目17個,在建、擬建項目34個,年產值達430億元。按照計劃,產業園總產值將在2023年達800億元,在2025年突破千億元大關。
從430億元到800億元,再到千億元,增長點在哪?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福建將推進石油化工一體化、精細化發展,以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提升基礎原料供應能力,完善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等領域高附加值產品,到2025年,力爭石化化工規上企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
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成為福建石化化工產業瞄准的開拓方向。
縱觀全球化工巨頭經驗,跨產業聯動態勢明顯。國際化工巨頭杜邦、巴斯夫等,正加強橫向跨領域的應用研究,如汽車、電子電器、航空航天等,向材料應用、新材料開發等方向努力。
“省裡對石化化工產業提出的戰略方向,更加堅定了恆申搶佔石化產業新風口的追求。”陳曦表示,目前,產業園綜合利用現有的水、電、蒸汽、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強大的雙回路配套,吸引國際一流項目落地,打造千億新型材料產業集群。
翻開申遠己內酰胺產業鏈圖譜,從原料到產品再到副產品,涉及30余種化學品。想要將園區內的原料和產品“吃干榨淨”,大有文章可做。
“我們提出‘雙主業’戰略布局,開展產業鏈垂直整合和跨區域橫向拓展,在己內酰胺主業之外,引進電子化學品、電子特氣、改性工程新材料、再生纖維等擁有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的項目,打造精細化工產業集群。”陳曦說。
祺添新材,就是產業園引進的精細化工項目之一。這家總部位於江蘇、致力於鋰離子電解液添加劑生產的企業,將技術做到了國內領先,2021年與申遠產業園“一拍即合”,隨即開始建設全球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生產基地。
一年前,福州祺添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曉文從江蘇來到福州,一頭就扎進了建設現場。對這個新項目,林曉文信心滿滿:“一期項目將於2023年第二季度建成投產,待一期和二期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為園區貢獻400億元產值。依托園區完善的設施配套,項目毛利將超過30%。”
記者了解到,寧德時代已經在寧德、福清、泉州、三明等地聚集一批電解液配套企業,但唯獨缺少電解液添加劑生產企業。引進祺添新材,不僅為園區增添新的增長點,還將填補我省產業空白。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和消費市場,高端電子材料卻高度依賴進口。“我們計劃引進先進高端電子特種氣體和電子化學品項目,利用園區豐富的原材料和化學氣體產品,生產高附加值電子級超純氣體和高純超淨試劑,尋求國內芯片產業‘卡脖子’領域新突破。”陳曦說。
快馬須加鞭。以產業集群為基礎挺進高端,恆申集團年產值已突破700億元,正朝著產值破千億、市值破千億、營銷破千億的“三個千億”目標挺進。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眼下,福建正圍繞電子信息、鋰離子電池、紡織鞋服等萬億級產業需求,重點發展工程塑料、聚氨酯材料、高端聚烯烴、高性能橡膠等十條化工產業鏈,向材料應用、新材料開發等方向努力。崛起中的化工強省,正以實業為基,譜寫福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本報記者 黃青 游笑春 王永珍)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