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分享

中信重工將創新作為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

大國工匠敢啃“硬骨頭” 中國制造彰顯“硬實力”

2022年12月15日08:13    來源:中國婦女報

採訪感言

用實干成就夢想,在平凡中彰顯不凡。讓我們引以為傲的中國“造”離不開背后默默無聞的大國工匠。正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把工匠精神傾注於每個零件、每道工序中,才能成就更多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

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証和建造階段12次發射任務全部完成。

此時此刻,被推選為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的中信重工鑄鍛公司電爐班班長楊金安倍感驕傲和自豪,因為他是飛船所搭載火箭逃逸倉(逃逸塔)及發動機殼體的專用金屬鑄鍛件的眾多參與制造者之一。

進廠已有38年的楊金安,是中信重工一線資深的煉鋼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我們工匠創新指明了方向,為制造強國注入了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的創新要求,正好說到我們心裡。”學習了黨的二十大報告,楊金安有很多感觸。

楊金安所在的中信重工是“共和國長子”企業,企業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從“神一”到“神十五”,中信重工已連續15次為飛船保駕護航,多次被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授予特殊貢獻榮譽証書。

楊金安常和徒弟們說,煉鋼工人不僅要特別能吃苦,還要不斷創新。“我的人生理想很簡單,就是煉出好鋼讓國家用。”楊金安說。

1983年,楊金安高中畢業后來到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在鑄鍛公司冶煉車間當了一名平爐煉鋼工人。

學徒期間,楊金安先后跟過多名技術高超的師傅,練得一身好本領。如今,取一勺鋼水潑在地上,他就能判斷出鋼水的碳含量﹔看一眼爐渣,他就能判斷出鋼水的溫度。大家都說,他有一雙“火眼金睛”。

有一次,一名記者採訪楊金安,在煉鋼爐前指著爐內火紅的鋼水說:“楊師傅,我看這鋼水差不多有1000攝氏度吧?”楊金安笑著說:“應該在1665攝氏度上下。”楊金安的回答讓對方驚訝不已,記者說:“不可能,你不可能判斷這麼准確。”工作人員用儀器測試——1668攝氏度,與楊金安目測的數據隻相差3攝氏度。

在煉鋼過程中,測試鋼水溫度非常重要,每測試一分鐘大約耗電40千瓦時。楊金安的這雙眼睛,每年可為公司節省電費超過100萬元。

石化加氫鋼有很高的附加值,國內雖有少數企業能夠生產,但質量不穩定。楊金安決定從零起步進行攻關,他跟蹤煉鋼60余爐,冶煉鋼水3000多噸,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過沒日沒夜地研究,優化操作流程,形成了穩定的操作規范,成功生產出國內最大直徑加氫筒體鍛件、國內最大直徑加氫管板鍛件,質量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多年來,楊金安帶領團隊,聚焦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通過持續創新,煉出了航空航天鋼、特種鋼、核電鋼、石化加氫鋼等一系列“高精尖”鋼種,成功應用在神舟系列飛船、國產航母、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上。他通過大工匠工作室和公司舉辦的“工匠大講堂”、創客群等活動,開展技能培訓200多次,培訓3000多人次,為中信重工的技術創新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中信重工重數車間,9×30米數控龍門鏜銑床機長、“河洛大工匠”譚志強正帶領機組駐廠保產人員,緊張工作著。

駐廠生產的間隙,譚志強會組織機組人員集中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他說:“黨的二十大報告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作為‘河洛大工匠’,我更要加強學習研究,做新時代復合型工人,為中國裝備制造業做強做優做大作貢獻。”

1986年,譚志強高中畢業從一名鏜銑學徒工做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機床上用鏜刀、銑刀對各種部件進行加工。39歲那年,譚志強接到學習數控機床操作的任務。他看不懂英文說明書,於是向廠裡的大學生請教,僅用半年時間,他就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並很快成為重型數控車間的帶頭人。

2011年,中信重工承擔國家“大飛機項目”生產,長8米、重達200多噸拉伸矯直機機架加工,深達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圓弧,成為整個加工的難點。當大家都因震刀嚴重而苦無良策時,為確保不震刀,譚志強創新採用“迂回法”實施“精准手術”,先用小刀盤切小口,再用大刀盤進行半精加工,然后用小刀盤精細打磨……最終,這個龐大構件圓滿達到要求。

經歷數十個寒暑的“鏜銑生涯”,譚志強終於從一名操作傳統“搖搖把”機床的學徒工,成長為能熟練操作大型龍門鏜銑床的大工匠。

正是因為擁有許多像楊金安、譚志強這樣敢啃“硬骨頭”的大工匠,在持續自主創新提升實踐中,中信重工才打造了難以復制的“硬科技”實力。至今,中信重工共創造了256項國內乃至世界“第一”“首創”“領先”的紀錄,創新已成為推動和引領中信重工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第一動力。

剛剛過去的11月,中信重工完成了對企業技術中心職能和組織架構的進一步優化調整,持續健全自身技術創新體系、優化創新機制,打造國家級戰略科技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作為中國先進裝備制造企業的領頭羊,中信重工責無旁貸,秉承‘頂天立地’企業創新理念,力促高質量發展。”中信重工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介紹,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重工營業收入67.68億元,同比增長23.35%。(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蘇建軍)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