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守正創新,講好治河故事(來自現場的聲音)

張  挺

2022年12月0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們這個民族用強大意志力和奉獻精神所凝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我們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我的家鄉靠近黃河入海口,大河的波瀾壯闊和汛期的驚心動魄疊印在我的腦海裡。一個偶然機會下,我開始接觸中國古代水利的史料。我看到,從大禹開始,一直到今天,一代代治河者前赴后繼、任勞任怨的故事接續上演,他們守護著黃河,他們的名字與黃河安瀾的夢想寫在一起。

  其中,就有靳輔和陳潢。康熙年間,黃河多次改道、奪淮入海,今天的安徽、江蘇都是當年黃河肆虐之地,也是靳輔、陳潢奮戰過的地方。至今,揚州仍有靳輔的半身像,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奮勇向前﹔在徐州,當年入海口處,立著靳輔、陳潢兩人的銅像,一個手指前方,一個用千裡鏡眺望遠處。歷史凝固了這一刻,我被靳輔、陳潢的事跡感動著,他們為國為民的情懷時刻激蕩在我胸中,他們應該被今人銘記。

  電視劇《天下長河》以康熙年間靳輔、陳潢兩位治水能臣的人生歷程為坐標,從他們的相識、相知,一直講到共同治河、仕途跌宕,以及最后的逝去。劇名中的“長河”,既指九曲黃河,亦指歷史長河。奔騰向前的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時間面前,我們這個民族用強大意志力和奉獻精神所凝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我們民族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這是《天下長河》表現的主題。

  創作關於古代水利的歷史劇,專業要求高,觀眾接受有門檻。跳出歷史劇創作的窠臼,講好既符合歷史自身邏輯又彰顯當代氣質的治河故事,對創作者是考驗。守正創新,是《天下長河》探索的方向。

  不少觀眾對劇中一段對話印象深刻。靳輔問陳潢:“你真的不想求取功名嗎?”陳潢答,大禹、李冰、潘季馴,沒人在乎他們生前是什麼身份,大家隻記得他們的名字,跟這條河在一起。“我要做他們這樣的人”“我一定要讓黃河安瀾”。很多人被陳潢的直抒胸臆感動了。我覺得,這源於我們同樣期盼黃河安瀾,這一夢想具有穿透時空的力量。

  歷史劇創作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創造。豐厚的民族民間藝術寶庫,是創新的營養和源泉。比如,京劇表演特別講究節奏感,我把這種節奏感運用到劇中的人物對白,仿用了京劇念白的散白、數板,京劇板式裡的流水板,化用了民樂曲調,增加對白的節奏和韻味。

  非遺元素也被大量運用在劇中。我們呈現了40余種傳統技藝。從修堤的工藝,批灰泥法、砌魚鱗石法,到埽工、地樁、梅花樁、測量儀、合龍法,有一些今天尚在用,有一些隻能請教專家,依照古畫重新恢復。拍攝前,水利部的專家認真審訂了劇本,進行了修改。單是拍攝蕭家渡合龍的戲,就復刻了重達100噸的柳石枕。為找到原汁原味的音樂,我們從上海昆劇團邀請來昆曲表演藝術家,到貴州大山裡尋找到非遺傳承人演唱船工號子。

  《天下長河》是我從業以來拍得最苦的一部戲。南北行程幾千公裡,拍攝120余天,拍攝前,劇組還重走了一遍黃河舊道。我們甚至在橫店影視基地建了一片巨大的河務工地、一座很高的堤壩,還挖了一條佔地百畝的“黃河”。在這裡,完成每一場戲都需要4到5天,經常同時指揮四五百人奮戰。日日苦戰,大家疲憊寒冷、經常受傷,收工時,頭發挂了冰碴。零下二十幾攝氏度的低溫下,我們在青海的黃河舊道上拍攝,演員赤腳踩在冰面上。即便如此辛苦,大家也沒有絲毫懈怠,始終嚴謹認真。

  我在10年前寫完了《天下長河》的劇本初稿,在今天,靳輔、陳潢的故事收獲觀眾共鳴,這是時代的進步。我們不能低估觀眾的審美,創作者主動打破窠臼、拓展新路,才可能贏得更多觀眾。

  中華文明史上下5000多年,涌現了許許多多了不起的詩人詞人、書家畫家、大醫生、大工匠,他們是中國精神的體現,他們的故事值得書寫。《天下長河》只是走出了一小步,相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

  (作者為電視劇《天下長河》導演、編劇)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3日 08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