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紀實影像還原黃河治理史

梁君健

2022年12月03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紀錄片《黃河安瀾》劇照。
  北京廣播電視台供圖

  新時代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黃河故事的主流,《黃河安瀾》成功發掘出“黃河寧,天下平”的當代故事,定格新時代沿黃九省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恢弘場景

  

  紀錄片《黃河安瀾》,用《國脈千秋》《力挽危瀾》《量水而行》《重現盎然》《發展新路》《幸福長河》6集篇幅,講述黃河與中華文明之間的歷史關聯,展現新時代黃河流域圍繞“黃河安瀾”這一夢想付出的不懈努力,為深入挖掘黃河價值、講好黃河故事、描繪新時代黃河高質量發展圖景提供重要啟迪。

  《黃河安瀾》以文明史的大視野重構黃河的宏大敘事。黃河浩蕩,九曲連環,哺育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孕育出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紀錄片採取多元化視角,系統追溯了黃河與中華民族起源與發展之間的密切關聯。從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的動物燒骨到甘肅大地灣遺址中的炭化谷物,再到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二裡頭考古遺址,大量使用最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帶領觀眾穿越歷史的迷霧,了解探究文明的起源。

  在對黃河文化史的講述中,神話與現實的交相輝映,讓我們看到古老的中華民族在與黃河數千年的相伴中,滋養出豐富多元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情懷﹔在與自然災害的搏斗中,凝聚形成特有的精神氣質,賡續綿延、生生不息。

  用紀實影像生動還原黃河的治理史。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治理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為了將“黃河人、黃河事”講清楚、講精彩,創作團隊秉持科學視角和嚴謹思維,在資料收集和文案撰寫方面下足功夫。3年間,攝制組走訪河南、陝西、甘肅、四川等9個省區40余座城市,前后5次深入三江源,探訪東營黃河入海口,採訪了眾多水文工作者、水利科學家和普通民眾,收集了大量珍貴資料。作品通過史料活化和專家訪談的方式,直面自古以來黃河治理的大難題,講述黃河曾經的決口、泛濫、改道,以及經過不懈治理,實現黃河安瀾的歷史過程。

  充分發揮紀錄片的紀實特征,聚焦黃河流域的基層社區和流域治理一線戰場。紀錄片通過山東東營黃河口鎮一位船老大的視角,講述黃河斷流給沿線百姓帶來的實際困難﹔講述了山西柳林縣農民從眼睜睜看著黃河水卻需要靠天吃飯,到通過新的灌溉技術脫貧致富的轉變。第二集《力挽危瀾》,透過老水利人王化雲的個人故事,折射出三門峽水利建設和新中國水利事業的宏大敘事。

  新時代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黃河故事的主流,《黃河安瀾》成功發掘出“黃河寧,天下平”的當代故事,定格新時代沿黃九省區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恢弘場景。黃河流域的治理積極引入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將當代黃河打造成科技含量高的一條河流。黃河治理也催生了一批新型行業,提升了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水平。影片以高度凝練的視聽語言巡禮了一批最新的治理成果,用鏡頭記錄了黃河生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大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一系列保護措施出台,牧民們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態碗”,草原重現盎然生機﹔河海交匯處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逐年回升,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呈現出林豐草茂的壯美圖景……一個個真實案例、一處處生動細節,印証黃河治理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黃河安瀾》開拓了紀錄片創作視野,為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拓展中國故事的深度廣度做出積極探索。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3日 08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