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楊扶青:扶助青年資助革命的實業家

吳耀明

2022年12月02日08:28    來源:學習時報

楊扶青(1891—1978年),名永興,字輔卿(后改為“扶青”),河北樂亭人。20世紀20至40年代,楊扶青先后在昌黎、北平、桂林等地興辦了新中罐頭公司、慈型機器廠、中華營造廠等企業,為發展民族工商業、抵制日貨、培養技術工人作出了貢獻。他和李大釗、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結下了深厚友誼,多次掩護革命領導同志,大力支持並資助黨的革命事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參事、河北省水產局局長、水產部副部長等職,推動了我國水產業的發展。

興辦實業支持革命

楊扶青的父親楊煥亭是著名呔商(樂亭等冀東在東北經商的商幫),為人仗義、樂善好施,被譽為“商界俠士”。楊扶青受家庭熏陶立下報國志,早年考入直隸水產學校,與同在天津讀書的同鄉李大釗結識。1917年,他被派到日本留學,和童冠賢、高仁山等以“聯絡感情,砥礪品行,闡明學術,運用科學方法,刷新中國”為宗旨,發起了新中學會。1918年,周恩來加入學會,和成員們一起過集體生活,當時,周恩來經濟拮據,楊扶青常解囊相助。1919年4月,周恩來從日本回國前,楊扶青等與其合影留念,記錄了那段歲月珍貴的友誼。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等創立了少年中國學會,新中學會與之結為友會。留學期間,楊扶青到神戶、大阪、廣島、京都、北海道等地考察水產罐頭等制造業,認為“中國貧弱的原因之一是實業不振,如能發展工商,當可轉弱為強”,遂樹立實業救國的思想。楊扶青回國后經過籌備,於1920年在盛產水果和海產品的昌黎縣創辦了新中罐頭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以新中學會名稱命名,用學會“赤心”會徽作商標,表達了“赤膽忠心、為國為民”的意涵。李大釗、周恩來對楊扶青創辦實業的做法非常贊成,李大釗認為“此舉含義深遠,令人啟迪”,周恩來也鼓勵他放手去辦。

楊扶青與李大釗、周恩來等共產黨領導人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他以實業為業,一直同情並支持革命,多次掩護革命同志,在經濟上也資助革命活動,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1924年,中共中央通知李大釗率團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但面臨經費困難問題,楊扶青知道后隨即資助大洋500元,並掩護李大釗離開昌黎坐火車北上,保証了這次參會的順利成行。1927年,李大釗被捕后,楊扶青設法營救,李大釗犧牲后,他不顧危險去北平幫助料理后事。晚年時,楊扶青時常對人說,他之所以能為革命事業做工作,與李大釗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九一八事變之后,由於日本佔領東北,新中罐頭廠主要銷路受阻,產量銳減。為了企業不被日本人利用,楊扶青將機器設備遷至北平,並接辦了由熊希齡創辦的香山慈幼院附設的慈型機器廠。慈型廠設有機械、鍛造、制罐、模具、動力和汽車修配等車間和工種,產品包括機床、機械和各類鐵工金屬制品,逐漸發展成為北平最大的私營工廠。抗戰期間,慈型廠是北平與解放區、西南大后方的聯系點,很多青年通過這裡到解放區參加革命或去大后方就讀。解放戰爭中,慈型廠成為華北局城工部在北平城內的一個秘密聯絡站,與解放區進行情報聯系,對促進北平和平解放起了作用。

1924年,楊扶青加入了黃炎培創辦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38年,楊扶青以中華職教社常務理事身份在桂林創辦了中華營造廠,承建抗戰急需之土木工程,如鐵路、公路、橋梁、飛機場、廠房及文化設施等,還有湘桂鐵路、滇緬公路、廣西大學等,所承包工程技術標准嚴格、收費低廉、工期短,受到社會普遍好評。1943年,他到重慶任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副總干事兼業務處處長,發起成立了重慶培黎學校,為我國工業發展培育了大批技術人才,很多日后都成長為各重點企業的骨干。

經營有道管理有方

楊扶青開辦新中罐頭廠時引進德國先進機器設備,以“質優價廉”為經營策略。生產水果、蔬菜、肉類和海產品30余種罐頭以及餅干、糖果等食品,除了“赤心”商標產品外,后來又推出“赤盾”商標產品,與當時傾銷中國市場的日本“戰車”牌罐頭競爭。1926年擴產后的新中罐頭廠達到鼎盛,年產80萬罐,行銷平津、東北等地,甚至遠銷蘇聯、朝鮮等國,在抵制洋貨、提倡國貨、促進北方食品工業發展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楊扶青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一方面制定廠規、嚴格紀律,對企業精心管理。新中公司以“勤儉誠愛”為信條,制作了印有“行信條、守戒律”6字的廠徽,全廠人員佩戴。另一方面採取很多改良主義措施,處處為工人著想。成立了職工友愛會、職工儲蓄會和職工互助會,為職工謀福利、謀長遠和以備應急之需。還帶頭樹立了經理、技師與工人吃住在一起、不搞特殊化的作風,對待工人如同兄弟手足,工人得到了尊重,新中公司發展呈現勃勃生機。

熱心教育與社會公益

楊扶青在興辦實業之外,還熱心教育和社會救濟事業。他曾為昌黎匯文中學捐助資金辦學,並擔任校董和董事會主席。楊扶青在新中公司創辦了小學和職工業余學校,讓職工子女免費入學,讓職工學習文化知識,在公司倡導好學上進之風,對成績突出的學徒給予物質獎勵。他為人慷慨、樂於助人,尤其是對青年人的扶持和幫助為人所共知,將自己的字改為“扶青”就表達了“扶助青年”之意。無論是在昌黎、北平還是在桂林、重慶,他都資助了許多青年求學、留學,有時甚至不惜借債。抗戰期間,他還幫助介紹幾十位革命青年前往延安,其中就有后來成為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的葉家林少將。

1933年日軍佔領山海關后,冀東一帶土匪橫行,昌黎街頭涌入很多難民。楊扶青組織了婦孺救濟會,利用廠房收容難民。在他的帶動下,昌黎各界人士紛紛捐助,除了供給衣食,還幫助治病,使難民得到了較好的安置。1939年,楊扶青和黃炎培等開展對從淪陷區逃難到桂林的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救濟扶助工作,成立職業介紹所,后又創辦廣西職工訓練所,解決就業問題。1940年,楊扶青組建了“傷兵之友社”,同時,設置了難民招待所,並以“中華營造廠”名義捐款支持,使難民和傷兵得到救濟和安置。

1978年2月22日,楊扶青在北京逝世,走完了“愛國興辦實業、支持資助革命”的一生。黨和國家對他的貢獻做了很高的評價,指出他“在民主革命時期,同情並支持革命,掩護革命領導同志,並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給以物質資助,做了有益於黨、有益於人民的工作”。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