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斌
2022年12月02日08:16 來源:學習時報
當抗戰進入相持階段,蔣介石集團開始推行積極反共政策。國民黨政府不僅停發八路軍薪餉、彈藥和被服等物資,而且動用幾十萬軍隊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嚴密封鎖,禁止糧食、棉花、鐵、布匹、食鹽等必需品貿易,扣押、處罰運貨商民。一時間邊區遭遇了極其嚴重的困難,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的地步。黨中央從全民族利益和黨的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及時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等錯誤傾向,積極開展反封鎖斗爭,採取有效措施破解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生產自救,保障供給。1939年2月,陝甘寧邊區經濟困難剛顯露時,毛澤東就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發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克服困難”的號召,發動邊區軍民開展生產運動。1941年,黨中央再次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道路,號召一切部隊、機關、學校自行種糧、種菜、養豬、打柴、燒炭、發展手工業,達到糧食、辦公用費自給或半自給。針對以個體經濟為基礎、被敵人分割的、進行游擊戰爭的農村環境,中央還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方針:在公私和軍民關系上,實行“公私兼顧”“軍民兼顧”方針﹔在上下級關系上,實行統一領導、分散經營方針﹔在組織經濟中,實行合作互助、生產競賽方針。
中央領導人在大生產運動中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下面開墾了一塊地,種上了菜﹔周恩來帶頭學習紡線,在中央直屬機關紡線比賽中被評為紡線能手﹔朱德組織一個生產小組,在王家坪八路軍總部門前開墾了三畝荒地。他們的事跡鼓舞了廣大軍民,邊區機關、部隊、工廠、學校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進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把昔日荒涼之地變成“糧食堆滿倉,麥田翻金浪,豬牛羊肥壯”的“陝北好江南”。據統計,1941年邊區糧食產量隻有45.6萬石,1943年達到181.2萬石,1944年又增至200萬石,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並有結余。
精兵簡政,節省民力。陝甘寧邊區是當時中國革命中心,這裡不僅匯聚眾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駐扎著留守保衛部隊,還吸引了大量從全國各地前來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同時,陝甘寧邊區也是一個經濟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數量龐大的非生產人員遠遠超過邊區負擔能力。一般來說,非生產人員比例超過2%即屬特別困難,但1941年邊區非生產人員高達7.3萬人,佔總人口的5.37%,“魚大水小”的矛盾非常突出。
1941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銘等在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提出“精兵簡政”議案,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視,迅速組織實施。1941年12月,邊區整編委員會規定:政府一級各廳、處、院縮減1/3,八路軍留守兵團轉到生產戰線。這次精簡共裁撤合並機構百余處,精簡人員1598名。1942年6月,邊區政務會議通過《陝甘寧邊區政府系統第二次精兵簡政方案》,再次緊縮機構、裁減人員,充實到縣級政府。1942年12月,毛澤東提出精兵簡政“必須是嚴格的、徹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拉開第三次精兵簡政序幕。1944年初,精兵簡政基本完成。邊區政權系統減少1.3萬人,部隊人數降到邊區總人數2%以下,農民負擔大為減輕。
穩定金融,抑制通脹。統一戰線建立后,為適應全民抗戰需要,陝甘寧邊區宣布法幣為流通貨幣,邊區銀行僅發行小額光華代價券作為找零輔幣。皖南事變后,邊區外援斷絕,不得不大量發行自己的貨幣。1941年2月,邊區銀行正式宣布停止法幣流通,開始發行邊幣,當年就發行2306萬元,流通中的貨幣量激增。由於國民黨封鎖,流入物資大量減少,造成邊區物資奇缺、物價暴漲,法幣通過黑市大肆侵入邊區。
為抑制通脹、穩定金融秩序,邊區採取了多項措施:一是成立西北財經辦事處,統一領導邊區財經工作,加大對生產和貿易扶持力度﹔二是利用發展生產所得物資,在一定范圍實行實物配給制,減少開支,降低邊幣增發壓力﹔三是支持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採用隨行就市利率,引導閑散資金轉入生產領域。這些應對措施產生了積極作用,邊幣本地購買力逐漸走強,邊區金融市場穩定下來,物價也趨向正常。
抓住漏洞,擴大貿易。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政府雖然在陝甘寧邊區周圍屯兵50萬,修建上萬個碉堡,對邊區進行嚴格經濟封鎖,但並不能完全斷絕貿易往來。國民黨中央文件和上級命令很嚴,但下級執行不嚴,商人可以通過夜間偷越封鎖線、賄買其稅務緝私人員等方式,設法將商品運進邊區。1940年7月,延安兵工廠造子彈急需到外地採購鉛錫和氯化鉀。邊區政府委托延安商會的四戶商人到西安購買這些軍用物資。他們到西安后,首先購買幾十簍醬菜,之后將買到的鉛錫和氯化鉀裝到醬菜簍底下往回運。沿途經過國民黨五道關卡,但因給了工作人員好處,一一順利通過。如此往返三趟,共運回一萬多斤鉛錫和氯化鉀,順利解決了延安兵工廠急需的子彈原料。據統計,僅1941年,邊區利用國民黨各關卡間內部矛盾,進口了價值10800萬邊幣的貨物,種類包括洋紗、布匹、棉花、紙張、文具、顏料等。
由於在國統區購買物資要以法幣支付,國民黨政府又停發了八路軍薪餉,因此,推動邊區貨物出口換取法幣,是擴大進口的前提和基礎。當時邊區最具優勢的出口商品是食鹽。邊區西北部的三邊地區盛產食鹽,且物美價廉,甘肅東部、陝西關中均依賴邊區食鹽。國民黨政府曾想用青海鹽取代邊區鹽,但因路途遙遠,成本又高,以至連封鎖部隊食鹽都無法保障。在此情況下,不管國民黨如何封鎖,邊區鹽總能通過各種渠道暢銷不衰。1938年邊區鹽運銷量隻有7萬馱,1941年猛增到30萬馱,食鹽出口一度佔邊區出口額的90%,食鹽稅收長期佔邊區工商稅收的50%以上。以食鹽為代表的貨物出口,在平衡邊區貿易特別是打破經濟封鎖、換取緊缺物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