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1日08:48 來源:青海日報
立冬后沒過幾天,大漠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早晚已是寒氣襲人。距離德令哈市區3公裡多的陶爾根家園裡,按照這裡的居民劃分所在區域,錯開時間組織著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講。
“陶爾根家園”在蒙古族語言裡意為“絲綢纏繞的地方”。數年前,來自德令哈市數個鄉鎮千余名蒙古族、藏族農牧民群眾,相繼搬遷到這個小區。德令哈市蓄集鄉伊克拉村的蒙古族村民永花,便是當時領著兩個兒女、帶著簡陋的家當搬到小區的住戶之一。
蓄集鄉上的人員在小區慣常組織各類活動的場地上,召集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在一個陽光暖和的午后,在鄉上的奶制品公司從一早忙乎到中午的永花,墊巴了幾口午飯便匆忙趕來聽宣講。
“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永花雖然此前在家裡的電視上聽到了這段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振奮人心的話,這會兒又仔仔細細聽了一遍宣講,心裡依然感到涌起了一股熱、一股勁。
這段話裡分明有自己一家三口人脫貧致富的日子,有整個伊克拉村的鄉親靠黨和政府牽著手,走出大山、擺脫貧困、奔向夢想的裡程。
在搬遷到陶爾根家園小區之前,伊克拉村的近百戶蒙古族鄉親,在德令哈市城區以東160多公裡的山巒間逐草而居,放羊擋牛、艱辛生活了幾代人。
伊克拉村地處查汗哈達山區腹地,其間地貌以高山為主,雖然這裡有“動物天堂”的美譽,卻擋不住土地貧瘠,草山承載量弱,以及村庄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的各種侵襲,使得這個單一“自然游牧”的純牧業村,成為德令哈市地區出了名的重點貧困村。世居村裡的永花一家人,雖說在村裡有一人的草場份額,卻因家裡沒有牲畜,對於牧民來說就等於沒有收入,日子過得也就格外“難心”,成了重點貧困村裡的重點貧困戶。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多少文化的永花覺得黨的二十大報告裡的這些話說得實在、說得有情有義。伊克拉村和自己的一家人,正是依靠黨和政府不遺余力地“拉巴”走上了寬廣大路。
2016年的春天,這個永花一輩子也忘不了的季節,成為伊克拉村和永花一家人實質意義的“春天”。
伊克拉村世居“山窩”裡的鄉親,搬進了建在德令哈市區的“游牧民定居工程”——陶爾根家園。村裡的牧戶幾代人沿襲下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這個“春天”裡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代代相傳的“自然游牧”變為“生活在市區、生產在牧區”,像做夢一樣實現了“牧民向市民轉變、牧區向市區轉變、帳房向樓房轉變”。
搬進的新家裡設施一應俱全都是新的,這樣的新生活,是永花和眾多一起搬來的鄉親以前連想也不敢想的。可是,操心慣了一家日子,曾經吃了不少苦的永花,因為遠離了草山、牲畜,自己又沒文化沒技能,靠啥過后面的日子呢?這樣的“心裡沒底兒”,讓吃住都變好了的永花連著幾夜都睡不安生。
然而,整個伊克拉村和永花一家在黨和政府鋪好的路上,從一步步地走到慢慢跑起來,此后發生的若干變化,讓村裡眾多的“永花”們感到此前的諸多憂慮都是多余的,黨和政府早已趕在前頭替他們想好了,做到了。
就在伊克拉村站在新的“路口”感到茫然時,海西州和德令哈市及時給伊克拉村送去了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領著村民開展精准扶貧,走家串戶摸排貧困對象,梳理致貧原因,手把手幫助村裡經歷挫折和困頓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重打鑼鼓另開張”,請來州、市相關部門懂市場、善經營的人員給村裡的重點貧困群眾“量體裁衣”,指點脫貧致富的路子。永花即是其中“精准施策”的受益者。
一向靠放牧維持一家生計的永花,離開草山牲畜便沒有了更多的選擇,更談不上文化和技能當本錢。但貴就貴在“精准”,駐村干部的“慧眼”看到長期生活在牧區的牧戶多擅長奶制品的制做,這也恰恰是永花的“拿手戲”,加上永花本身又能吃苦耐勞,永花順理成章地加入到德令哈滿都胡聯合社奶制品加工扶貧項目產業隊伍中。一群“永花”們從牧民變成了居民,隨即又從居民變成了產業工人,每月都有2500元的穩定收入,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穩定收入。而與永花一起脫貧的伊克拉村的鄉親們,2021年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2.1萬元,全村的牧民群眾人均收入為1.9萬元。
在這個冬季,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伊克拉村匯成“暖流”,為這裡注入了勃勃生機和無限希望,召喚和引領著這裡的群眾,在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的起點上,以新風貌、新作為作出新貢獻,書寫新篇章。
而與此同時,伊克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馬車”,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磨合”,在新征途上已奮發前行,努力讓曾經貧困的伊克拉村迎著新時代的春風,以更好地發展挺起腰杆兒。
伊克拉村委會副主任包木加對村庄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村“兩委”班子緊密結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伊克拉村的發展上推出一系列新舉措。他說:“陶爾根家園購置320平方米的兩層商鋪,租賃費就有3萬元﹔結合牧民積累放牧經驗形成的優勢,購買良種母羊發展牲畜繁育,收益在3.5萬元以上﹔整合回鄉大學生青年創業扶貧項目和省級獎勵發展資金和牧戶自籌資金等,以村集體經濟+牧戶入股模式,使具有民族特色的加斯樂民族裝飾品雕刻有限公司在經營和效益上取得更大發展﹔以‘伊克拉村+致富帶頭人’發展模式,與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合作,從事牛羊肉收購銷售,努力使村民的收入翻番﹔把產業發展資金投入到德令哈蒼克爾畜產品銷售公司,既給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也給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貢獻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伊克拉村第一書記賀德才說,通過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我們對伊克拉村未來的發展更加信心百倍,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任務、新目標,伊克拉村的發展還需破解項目定位不夠精准、發展不平衡、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等難題,伊克拉村還需在新的征程上接續奮發前行……
在伊克拉村的“前世今生”每一步蛻變中,無不激蕩著“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的強音。面向未來的新征程,伊克拉村正以昂揚的姿態,沿著黨的二十大指引的道路鏗鏘前行。(本報記者 劉法營 通訊員 韓瑋瑋)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