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初雯雯:志不求易 事不避難的河狸守護者

2022年11月28日09:10    來源:農民日報

2021年初,嚴寒的阿爾泰山腳下雪花飛舞,氣溫低至-38℃,寒流下隱約可見一小隊人在沒過大腿的積雪中艱難挪動。走了許久,小隊人員在到達一處河狸窩后散開,有人拍攝,有人測量,還有人哈著氣記錄。良久后,伴隨著一陣巨大歡呼聲,幾人雀躍著擁抱在一起:“終於600隻嘍!”這是初雯雯團隊第三次河狸全種群調查工作的最后一天,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蒙新河狸種群數量已達600隻,較三年前調查數據增長19.8%,為我國自然保護工作自有河狸觀測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位“90后”姑娘——“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初雯雯。

1994年出生的初雯雯2歲開始和動物保護學家一起在野外觀察,7歲和父親翻山越嶺,11歲跟隨隊伍救助野生動物,16歲主導並參與烏倫古河流域蒙新河狸的調查項目……在新疆從事野生動植物科研與保護工作的父親的影響下,初雯雯從小就與大自然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晃,時間來到了2018年。剛從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畢業的初雯雯陷入了糾結,是堅守初心,以野生動物保護為畢生事業,還是退而求其次,選擇大城市相對安穩的生活?父親的一番話讓她下定了決心,“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對初雯雯而言,二十余年的熱愛與堅守,便是這道選擇題最好的答案。最終,初雯雯堅定地回到了阿勒泰,回到了她熱愛的大自然。

回疆伊始,初雯雯接手了父親的珍稀特有物種蒙新河狸的種群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發現食物資源不足、環境容納量下降成為了制約蒙新河狸種群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灌木柳既是河狸的食物,也是它們搭建巢穴的“建筑材料”,對其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初雯雯及其團隊便聯合多家自然保護基金會,發起了互聯網公益項目“河狸食堂”,計劃於河狸生存的烏倫古河畔種植灌木柳,為蒙新河狸改善生存環境。

項目一經上線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超過百萬名網友加入到這一造林壯舉中來,可是,現實的困難卻接踵而至——烏倫古河沿線涵水能力極差,而水卻是灌木柳存活的最核心要素。為解決缺水問題,初雯雯和團隊在河邊駐扎了一整個夏天,忍受蚊虫叮咬,每天徒步沿岸給樹苗澆水,絲毫不敢懈怠。然而,即使這麼拼,第一年種下的20余萬棵樹苗,存活率不足三成。“走過的每一步路,都不白走。”雖然遇到困難,但初雯雯始終保持樂觀。

后來,在母校老師的建議下,初雯雯團隊先后嘗試了扦插、壓條、移種,又修筑溝渠、鋪蓋地膜,終於將樹苗成活率提升至70%以上。“4年間,我們共種活了42萬棵樹苗。”初雯雯指著沿岸的灌木柳自豪地說,搭建起一個食物豐盛的“河狸食堂”。

“后勤保障”充足,“警衛力量”也不能落下。“牧民朋友們不僅熟悉周邊自然環境且騎馬水平高超,是非常合適的自然保護從業群體。”為了召集人手,初雯雯帶領團隊沿著750公裡長的烏倫古河流域徒步走訪每一戶牧民,宣講自然保護工作的意義。動員190戶牧民參與到自然保護工作中來,並發起了“河狸守護者”公益項目。

“看著越來越多的河狸在清澈的水裡自由地浮上來潛下去,真的感覺付出再多的努力都值得。”初雯雯臉上挂著發自內心的笑容,“生活在這樣一個青年人可以施展志向、國家大力支持自然保護事業的偉大時代,我很幸運,未來我和同事們會繼續奮斗,為祖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增添光彩,為新疆的自然保護工作貢獻力量。”(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學)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