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分享

接過紅旗渠精神“接力棒”踏上新征程

2022年11月26日10:36    來源:新華網

這是蜿蜒穿行於太行山間的紅旗渠總干渠(2019年7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戴上頭盔,穿上救生服,整理好工具,騎上摩托車,張學義和同事結伴開始了一天的巡渠工作,到無法騎行的路段,他們就棄車步行。

“爺爺因修渠犧牲,父親13歲就被奶奶送到渠上,父輩們苦戰多年,終於修好了渠。作為渠三代,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紅旗渠精神,看好渠、護好渠、管好渠。”紅旗渠灌區管理處合澗渠管所的張學義護渠一干就是20多年。

三代人,一條渠。張學義是林州青年一代傳承紅旗渠精神的代表。他說,讓紅旗渠的水一直流淌下去,精神傳承下去,繼續造福百姓,就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20世紀60年代,河南安陽的林縣(今林州市)人民為改變干旱缺水的困境,苦戰十個春秋,在太行山腰鑿出了一條1500公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並孕育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如今,林州青年一代接過紅旗渠精神的“接力棒”,在各條戰線上奮發作為。

參觀者在紅旗渠紀念館拍攝展出的紅旗渠通水慶典照片(2019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作為身在紅旗渠畔的一名企業工作者,從小聽著紅旗渠故事長大的李志偉選擇了技術門檻高、投資金額大、回報周期長的電子級玻璃纖維產業從零起步艱苦創業。當初面對反對之聲,李志偉說:“紅旗渠這一‘重新安排河山’的壯舉都能實現,這點困難算什麼,我們的項目也一定能干成!”

創業十年來,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如今李志偉帶領公司員工已攻克自主核心技術31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40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這與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李志偉說,“作為紅旗渠的后人,我們要把紅旗渠精神根植到企業發展中去,把紅旗渠精神轉化成干事創業的動力。”

企業謀轉型,鄉村忙振興。在林州市黃華鎮止方村,記者入村便看到,寬敞平坦的街道中心是各式各樣精致有趣的雕塑小景,兩側是整齊劃一的二層農家小院,青磚灰瓦,別具一格。

而數年前,止方村還是一個村集體收入為零、連主街道都沒修通的落后村。“紅旗渠都能修通,一條路還打不通!”2014年,返鄉黨員郭青鬆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面對群眾修路的呼聲和各種困難,郭青鬆發動黨員干部帶頭上,與村兩委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一起謀劃,自籌資金墊付工程款和補償款,把影響全村發展的主街道徹底打通。

此后,這個太行山下的小山村一年一個樣。2016年,修建了黨建廣場,安裝了天然氣﹔2017年,用上了太陽能路燈﹔2018年,清潔取暖、廁所革命、污水管網等工程相繼完工……村容大變樣,止方村搶抓機遇發展旅游,在村裡修建了音樂噴泉、美食一條街,發展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村”。2020年,止方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2021年達到118萬元。

現在,止方村每周的農民夜校裡,干部群眾齊聚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重溫紅旗渠故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要振興,就要克服萬難,紅旗渠精神就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法寶’。”郭青鬆說,“每天看到紅旗渠的水,就能感受到先輩們的精神力量。我們今后要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拿出當年建紅旗渠的勁兒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給人以星火者,必心懷火炬”。作為紅旗渠干部學院的青年教師和“渠四代”,李媛近三年來向來自大江南北的6000多名學員講述了紅旗渠的故事。為了讓紅旗渠精神傳得更久、更遠,她常去拜訪修渠老人,認真聆聽他們在那段艱苦奮斗歲月裡的修渠故事。

“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李媛說,“我非常幸運能在紅旗渠干部學院擔任教師,延續幾代人對紅旗渠的記憶與情懷。紅旗渠精神永在!我們一定用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在新時代的答卷上留下紅旗渠精神傳人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華社鄭州11月25日電 記者李鵬)

(責編:王子鋒、梁秋坪)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