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榮
2022年11月24日08:25 來源:人民政協報
抗戰時期的羅炳輝
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在開辟、創建、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的6年多時間裡,面對敵人的瘋狂進犯,羅炳輝多謀善斷,出色地籌劃、組織或指揮了百余次戰役、戰斗。其間,他成功創造並運用梅花樁打法、麻雀戰、地堡戰等一系列機動靈活的戰術,給予日偽頑軍以沉重打擊。
“梅花樁戰術”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羅炳輝告別延安,奔赴華中抗日前線。
1940年9月,日偽軍17000多人對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羅炳輝得到報告后,立即指揮新四軍指戰員採用機動靈活的戰術,伺機消滅進犯的敵人。7日,日軍指揮機關及其掩護部隊60余人,由竹鎮向程橋方向運動。新四軍四支隊十四團三營奉命在六合老古墩進行伏擊,與日軍激戰5個多小時,斃傷日軍20多人。此次伏擊,狠狠打擊了敵人的指揮機關,使日軍原定一個月的“掃蕩”計劃隻進行了12天就以失敗告終。
為了有效減少新四軍在戰斗中的傷亡,羅炳輝經過多次構思和演練,發明了一項有創意的戰術——“梅花樁戰術”。這一戰術就是把部隊集中駐守分成三至五個地方駐守,各部之間相距兩三公裡,因這種陣型如梅花狀,故名“梅花樁戰術”。當時,日軍使用的戰術是“分進合擊”:來犯時,一般隻針對一個“梅花花瓣”發起進攻,而受到攻擊的“花瓣”與日軍交火后,邊打邊退,避開日軍鋒芒,並誘敵深入,其他幾個“花瓣”迅速運動到日軍側、后翼的薄弱部分發起攻擊。“梅花樁戰術”在新四軍中推廣實施后,很快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41年4月,羅炳輝首試“梅花樁戰術”,在六合縣金牛山打了一個勝仗,新四軍以犧牲54人的代價,擊斃日軍200多人、偽軍300多人。一個月后,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再次以5000多人的兵力,兵分5路,向淮南路東根據地開展第二次“大掃蕩”。羅炳輝布置幾十個“梅花樁”,誘使敵人進得來出不去,深陷“梅花樁”陣地無法自拔,日軍六七天就被消滅近1000人。日本軍官傷透了腦筋,翻遍中外戰術的經典著作也找不到片言隻語,隻得無奈地命名為“羅氏戰術”。從此,日軍不敢輕易入侵淮南路東根據地。不久,在淮南抗日根據地,流傳起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金牛山上打勝仗》歌曲,其內容就是稱贊羅炳輝“梅花樁戰術”的。
隨著羅炳輝指揮部隊連戰連捷,淮南抗日根據地日益穩固。
“麻雀戰術”
羅炳輝根據淮南路東和洪澤湖、高寶湖一帶的地形特點,創造了一套誘敵、迷敵、擾敵、奇襲、反擊、殲滅等為內容的游擊戰術,其中的“麻雀戰術”就是把當年山地游擊戰改良后運用的。
所謂的“麻雀戰術”,是指地方武裝常用的游擊戰術,即民兵組成戰斗小組,“就像麻雀啄食那樣,忽來忽去、忽聚忽散,東打一槍,西放一槍,乘隙而入,主動靈活,神出鬼沒地打敵人﹔如遇敵反擊,就立即主動撤離,消失得無影無蹤,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陷入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著、心神不寧的境地,從精神上、心理上消耗折磨敵人的意志”。
羅炳輝經過研究、改良,把“麻雀戰術”運用到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游擊戰。1940年初,淮南抗日根據地第一次反“掃蕩”時,將民兵召集起來,採取統一指揮。但民兵集中后,由於平時聯絡不暢,在戰斗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
針對民兵在第一次反“掃蕩”時出現的問題,羅炳輝經過深思熟慮,特別為民兵制定了作戰指南,要求民兵一般不離本村,民兵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老百姓、救護傷員、擔任向導、傳送情報、糾纏日軍”﹔還制定了民兵作戰守則,其主要內容有:三五人的民兵小組,糾纏日軍的主要方法是隱蔽處打一排槍(同時開槍),羅炳輝的經驗是一排槍響,敵人是很難判斷方向的﹔射擊目標首選向導﹔夜間騷擾日軍等,羅炳輝還親自指揮民兵進行操練。此后,民兵很快掌握了“麻雀戰”戰術要領,成為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的有力補充。
“地堡戰術”
1941年11月,駐扎在津浦路西的國民黨頑軍一七二師等部隊,不去和日偽作戰,反而乘日偽進攻根據地時,集中6個團的兵力進襲路西根據地的中心區(安徽定遠)。羅炳輝聞訊后率領新四軍二師主力自衛反擊。為了執行黨中央“一定要保住定遠根據地,這個華中與延安唯一的陸地通道”的指示,粉碎國民黨頑軍的進犯,羅炳輝親率3個團英勇奮戰。
由於路東的“梅花戰術”不適合路西作戰,羅炳輝立即針對路西的特點創建了新的戰法:其核心是在五尖山一帶交通要沖的山頭上,建立多個牢固防御地堡,每個地堡頂部約5米以上,可容納50人左右,補給可堅持10天以上,安排10多位狙擊手,在距地堡不同距離處插立地標,方便戰士調節槍准星的高低﹔頑軍進攻時,守衛部隊首先射擊拉炮的騾馬和軍官,利用精准的遠程射擊殺傷、阻擾、吸引國民黨頑固派部隊全力出擊,新四軍主力部隊伺機從側、后翼向頑軍發起攻擊。這種戰法被稱為“地堡戰術”。
為了將“地堡戰術”迅速付諸實施,羅炳輝不僅親自選定地堡位置,還和戰士們共同進行“地堡建設”。開展“地堡戰術”的核心是具備射擊、心理都優異的特等射手。羅炳輝是有名的神槍手,為了督促戰士們苦練槍法,他經常以身作則,在戰士們面前“表演”消滅敵人。在淮南抗日根據地就有“羅師長一槍打死三個半鬼子”的故事:一小隊日軍進犯根據地,排著隊過小橋時,羅炳輝隨手對著敵人隊伍就是一槍,子彈穿過前兩個敵人的咽喉,又掀掉第3個敵人的腦袋,鑽進第4個敵人的胳膊裡,造成日軍三死一傷。敵人小隊嚇得掉頭撒腿就跑。
由於地堡位於高處,火力威猛,山坡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竹簽陷阱,易守難攻,頑軍屢次進攻均失敗。1942年3月,國民黨頑軍不甘心失敗,又糾集了5000多人拖著大炮又來進犯根據地。由於據守地堡的新四軍戰士遠距離射擊十分精准,頑軍寸步難行,不得不對地堡發起炮火攻擊。進攻前,敵人共發射了數百發炮彈,地堡外的工事大部被炸毀。由於羅炳輝指揮戰士們戰前對地堡進行了加固,地堡大多安然無恙。戰斗中,羅炳輝在山頭上的指揮所裡密切注視著戰場的情況,任憑敵人炮彈呼嘯鎮定自若。當頑軍打完炮彈,把全部兵力投入到對地堡進攻時,他下令主力部隊從側、后翼發起猛攻,打得頑軍死傷慘重,大敗而逃。后來頑軍很久不敢來犯,還將這條地堡防線說成是“攻不破的羅氏防線”。
在此后的1944年11月佔雞崗戰斗,1945年4月黃瞳廟戰斗,7月白龍廠、林家廟戰斗中,國民黨頑軍又集中力量發動了幾次進攻,均被新四軍二師與淮南軍區軍民依靠“地堡戰術”將其粉碎。
整個抗戰期間,淮南根據地軍民運用羅炳輝創造的上述戰術,有效地遏制了日偽頑軍的“掃蕩”和進犯,淮南抗日根據地也由此成為“華中最穩定的根據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湖縣政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