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1日16:07 來源:天津日報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初冬時節,一束思想之光洒向津沽大地,深入基層的宣講互動滌蕩思想,化為干勁的生動實踐徐徐展開。
今日起,本報開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專欄,派出多路記者進城鄉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蹲點採訪全市各區各部門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扎實推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多形式、分層次、廣覆蓋地宣傳廣大干部群眾立足本職本崗、扎根基層一線、認真履職盡責的生動事跡。用更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講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創造新偉業的天津故事。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勞作一天,閑下來的村民走出家門,散散步,跳跳舞,掀起水上大舞台的熱鬧序幕。
這是記者在薊州區東施古鎮柳子口村蹲點採訪時看到的場景。
台下約6米深“大樓坑”清波漾漾,璀璨燈光下倒映著水上高台飛檐翹角、恢弘氣派的模樣,也倒映著村民們一張張開心的笑臉。
“黨給我們派來駐村工作隊,建起這大舞台,幸福生活得舞起來。”黨的二十大閉幕后,廣場舞達人吳高娃和付永明、張學淑等村民一商量,決定編排一支贊頌黨的舞蹈。這不,連日來,隻要新冠疫情趨緩,舞台之上,村民們就會手持花環、扇子排練,擺出“二十大好”等字樣。
可誰能想到,多年前,這裡還是另一幅冷清景象──
“七青甸、八台頭、九柳子口,陰天下雨不好走”,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是薊州南部三大村一度窮困的真實寫照。
柳子口村常住人口3588人,村民主要以務農務工為生,是全區第九大村。據說“七八九”指街道,過去柳子口村有九條路,路路難行,坑坑窪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人都不願來。讓柳子口“聞名”的還有四大蓄水坑:“大樓坑”“大四屋坑”“小四屋坑”“條子坑”,坑坑雜草叢生,像村子“大補丁”。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水”“泥”路變真正的水泥路,四大坑有的萎縮,有的填平,但村中心面積最大、少說百歲的“大樓坑”盡管部分墊了土,建起黨群服務中心和健身廣場,但剩下12000多平方米坑塘依舊“坑人”。
“四延遭,團團亂,沒人走,沒人轉,垃圾遍地多難看。”村“兩委”有心改變,但村裡沒產業,兜裡沒錢,干啥啥難。村民說,“根治‘大樓坑’,難比登天。”
村“當家人”付建軍就是想“一步登天”──
這名自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能耐人”,2018年當選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自那后,生意顧不上照看,一門心思為村干,可懷揣夢想,干事太難,“最難還是資金,盼錢盼得心慌。”
2021年7月26日,“定心丸”來了。
“頭天到,黑天一宿雨,轉天剛上班,就見老百姓找來,說水進他家院了。”天津港集團扶持經濟薄弱村駐東施古鎮柳子口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隊長歐永林和隊員徐喜軍、王熙凱,三人一進村就遇著“眼跟前民生”──“大樓坑”大水漫灌問題。
來人是53歲的付新春,他家離坑近,地勢又低,“坑裡水漫出來,院裡種的黃瓜辣椒都淹了,村干部趕緊扛抽水泵來抽。”水泵安了4個,整整抽了兩星期。
“眼前的要解決不了,還談什麼扶持!”
“先把‘大樓坑’列入改造名單。”
談到“大樓坑”問題,歐永林和付建軍一拍即合,可當研究其他扶持項目時,倆人卻“吵吵”起來。
村邊有片廢棄磚廠,形成一天然水塘,付建軍想建水上樂園,歐永林一聽投入直搖頭,“咱資金有限,不可能立馬上大工程、大項目,貪大求全,很可能適得其反。”
研討會一拍兩散,付建軍回家輾轉難眠,琢磨來琢磨去,琢磨對方話在理。轉天天亮,他就去找歐永林,歐永林也沒睡好,兩人見面,相視一笑:
“村子在‘低谷’徘徊太久,好不容易遇‘梯子’,恨不得一步登天。”
“村裡期待振興,心情太迫切,我們理解。”
……
“頭雁”與“幫手”握手,干事就有准頭。緊接著,村“兩委”與工作隊請來老黨員、村民代表,分期分批聽訴求、尋招法、謀出路。最終結合“村裡有什麼”“百姓能干什麼”“工作隊能投什麼”,確定了“水上大舞台”“稻蟹混養”“聯合養殖”等十個扶持項目。
相關項目緊鑼密鼓鋪開,大舞台最引人關注。
起初,聽說“大坑起高台”,村民們不信,“吹牛。”“看這‘迷魂湯’能灌多久?”
不承想,經清淤疏浚、垃圾清運等系列舉措后,工程7月1日正式啟動,10月1日,“大樓坑”上果真出現一座總面積492平方米、12.6米高的兩層大舞台。
“大樓坑大樓坑,真變‘大樓’坑。”這一變化引發轟動,村民奔走相告,“團團亂,可以‘團團轉’啦,遛彎去。”
變的不隻環境──
“以前老百姓不認可村干部,看不到成果,沒人聽你的,認為我們‘抱抱麥秸、偎窩子──淨閑著’。現在理解的多了,說‘搭台話’‘搭把手’的多了,人們更迫切想聽黨的聲音了。”付建軍感慨。
頭些天,全村黨員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交流研討。散會后,70歲的老黨員付衛齋朝家走,路過村北修車攤,幾名正下棋的村民一見他,立刻圍上去,你一言我一語,“又開啥會?”“講啥了?”“趕緊跟我們說說。”……
26歲的村黨委委員付文喬,今年以來收到30多份入黨申請書,數了數,半數申請人年紀輕。“大舞台建起來,大伙兒精氣神提起來,村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尤其黨的二十大閉幕后,15名青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未來村黨員結構偏老現象將大大改善。”
……
採訪臨近結束,歐永林帶記者登上大舞台,“明年你再來,前頭廣場上還會擺很多貨架子。上面演出,下面垂釣,那邊逛花園,這邊賣農副產品,這不就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場景麼!”
記者手記
“小神馬”回來了
柳子口村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村庄從前地肥水美,常引一匹小神馬光顧。因為被小神馬啃過的麥苗長得更好,村民很喜歡小神馬,小神馬也庇佑著村庄。可后來有村民亂倒污水,被濺到的小神馬再沒出現。
天津港集團工作隊把這個傳說刻在了水上大舞台前方。原先用來警醒后人保護生態的“小神馬”,如今有了更多寓意。
從進村開始,記者就強烈感受到一股“回流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上面扶持鼓勁,基層充滿干勁,鄉村舞台變大,人才近悅遠來。29歲的大學生付文惠,放棄優渥待遇的央企工作,今年2月回村辦起家庭農場,中標村裡“稻蟹混養”,第一年便喜獲豐收﹔26歲的知名高校畢業生付文喬,去年初也返鄉當選村黨委委員。榜樣力量星火燎原,越來越多在外打拼學習的年輕人,打聽起村裡是否有自己施展的空間。不僅年輕人思量,退休后在城區居住的文藝志願者秦福中也正醞釀,打算帶動文藝“正規軍”回鄉,為大舞台貢獻“專業”力量……
柳子口村振興,正迎“‘馬’到成功”。(本報記者 劉雅麗)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