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奮斗者·正青春”專題報道
分享

用青年人的志氣銳氣將不可能變可能

青平

2022年11月21日15: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讓羅陽精神不斷砥礪我們奮勇前行,努力跑出航空發動機自主研制的青春加速度!”“以大無畏的氣概啃硬骨頭,用青年人的銳氣、志氣將不可能變為可能”……11月18日,各行業青年突擊隊代表齊聚一堂,進一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的重要回信精神,鼓勵更多青年勇挑重擔、沖鋒在前,充分發揮新時代青年突擊隊攻堅克難的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右腿弓步向前彎曲,左腿屈膝貼近甲板,右臂抬至水平微向上位置,食指、中指並攏指向艦艏方向……10年前,這套一氣呵成、“帥到飛起”的“航空style”在網絡走紅,成為很多青年人共同的互聯網記憶。當時,以碧藍海天為背景騰空而起的,是號稱“空中飛鯊”的殲-15艦載戰斗機。那次試飛成功的瀟洒背后,是更具標志性的裡程碑式意義:“遼寧艦”從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然而,就在眾人歡呼喝彩之際,為之付出無數心血的總指揮羅陽卻倒下了,用生命擎起了這架艦載機的起飛。

“我們沒有任何選擇,必須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在羅陽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伴隨著一種迎難而上的信念感和攻堅克難的使命感。多年以前,當他親眼看到美國的航母甲板上,戰機可以起起落落、機翼能夠收放自如,當他清醒地意識到技術上的巨大差距時,那份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家國情懷激蕩而起,一定“要拼命追趕”的緊迫感油然而生。

關鍵核心技術不能受制於人,要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唯有奮起直追。正是在這一責任擔當的驅動下,羅陽選擇了“與至艱至難問題同行”的職業發展道路。這是一條少有人走且充滿未知的荊棘之路:也許在奮戰攻堅多日之后,依然困難重重﹔也許在成功曙光出現之前,要歷經“一千零一次”失敗的無情打擊。

但避難就易,從來都不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正確打開方式”。“從0到1”的革命性創新,需要的正是這種勇於攻堅克難、直面急難險重任務的擔當與韌性。正是這種開拓性的努力,讓我們得以看到殲-15瀟洒騰空的歷史性一幕,看到中國戰機自由折疊的“翅膀”,看到中國航空工業一步步實現從依賴他人到自主自強的轉變。

十年來,英雄羅陽的背影雖已遠去,可他的精神歷久彌新,成為激勵“羅陽青年突擊隊”及更廣大青年人才的精神航標。從“神舟”飛天到“蛟龍”入海﹔從“天眼”巡空到“天問”探火﹔從C919國產大飛機御風而翔,到我國超級計算機實現從千萬億次到百億億次的歷史性跨越……幾乎在每一個驚艷亮相的“國之重器”背后,在每一次震撼人心的科技突破之中,都凝聚著無數不懈創新、勇於向研究“無人區”進發的青年力量。他們或許崗位不同、面臨的技術難題各異,但都共同賡續著攻堅克難的創新擔當。在這份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撐下,一個個“不可能”終成“可能”,人們也因此得以見証中國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科技創新沒有終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任務。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解決科技發展中的卡點瓶頸問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就離不開奮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攻堅精神,離不開勇挑重擔、沖鋒在前的責任擔當。

當前,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精度都在顯著擴展、加深,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青年施展才干的舞台無比廣闊。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無論是立志投身天體運行、宇宙起源等宏觀世界研究,還是在基因編輯、量子調控等微觀世界探索中搶佔先機,無論是致力於弄通搞懂“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還是努力填補在生物育種、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空白,青年科技人才都大有可為,也能夠大有作為。

對年輕人來說,從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需求出發進行科技攻關,擇一事、終一生,既是一種光榮的使命,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幸福。唯有堅守這份革故鼎新的勇氣、堅韌不拔的定力,做敢於攻堅克難的開拓者,才不負時代賦予的重任,推動我國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